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朱元璋最小的兒子,長相十分完美,最後他的後代卻落得悽慘下場

洪武十年,對大明王朝來說是很平常的一年,沒有什麼大事發生,朱元璋一如既往地治理著國家,就在這一年他接到後宮中傳來訊息,他的一名妃子給他生下了他的第十七個兒子,朱元璋沒有太高興的,畢竟自己這麼多年已經有了十多個兒子了,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他例行公事的看了一眼兒子,沒想到這個兒子長得面相很好,心中十分喜歡,於是特意給他取名朱權。

朱元璋和朱棣

朱權在皇宮中逐漸長大接受教育,逐漸長成一個少年,他天資聰穎,尤其喜好讀書,這要是書他都蒐集過來,仔細研究,尤其精通儒學,對佛道之說也很瞭解,看上去就像是個普通的讀書人。朱元璋認為這樣不行,為了教育兒子,培養兒子的尚武精神特意讓他和五位兄弟一起前往臨清練兵,進行軍事訓練。在練兵過程中,朱權雖然不夠勇猛,沒有上陣殺敵,但是他善於指揮軍隊,沉著冷靜,遇到險境毫不膽怯,淡定自如,頗有統帥之風。朱元璋看在眼裡感覺這個兒子很有計謀,要知道不分青紅皂白就帶著人衝上去砍人那是蠢將,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於是一項新的計劃呈現在朱元璋的腦海裡,朱權隨後被冊封為寧王,封地為大寧。

大寧這個地方在關外,地處喜峰口外,和北元接壤,是一個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這種地方朱元璋只能交給親王鎮守才放心。朱權的軍事表現讓朱元璋很滿意,於是他決定把這個軍事重地交給朱權,由此朱權成為邊境九大塞王之一。

大寧衛

兩年後朱權前往大寧就藩,一到大寧,朱權感到自己身上重擔不輕。父親交給他的大寧家底是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的還有以驍勇善戰出名的朵顏三衛騎兵,他的軍事力量超越之前任何一個藩王哥哥。父親可以說是把北方的家底全交給他了,他十分感激父親對自己的信任。朱權就藩後,多次和其他幾位哥哥一起出塞和蒙古人作戰,並且多次大獲全勝,有力地保證了大明北部邊疆的安全。由於朱權在這些戰役中表現很突出,人們將他和朱棣放在一起並稱“燕王善戰,寧王善謀”,這是對他最大的讚揚。

北平和大寧距離

如果沒有意外,朱權將在大寧用盡一生抵禦外族,鎮守邊疆並且他的後代一直在這裡繁衍生息,世世代代為大明守衛邊疆。可惜的是之後的一場皇室內亂打破了這一切,從此朱權的軍事才能湮滅無聞,昔日意氣風發的大將消失不見,只剩下了一個英雄無用武之地提早退休受盡屈辱的老人如履薄冰默默無聞的苟活下去。

建文元年,朱權的侄子朱允炆登上了帝位,他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處理他的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們。

朱權因為一向低調所以沒有第一批進入侄子削藩的名單之中,但是看到自己的兄弟們一個個的都被處理,朱權心中也生氣不滿,他認為我們這些叔叔有什麼罪?都是給你看大門的,你把我們都處理,將來誰還會管你。就在朱權生悶氣的時候,四哥朱棣和侄子反目了,公開造反了。朱權聽了很驚訝,沒想到四哥居然如此膽大,而且四哥這個舉動讓朱權陷入了被動,作為臣子,朱棣是造反,朱允炆是正統皇帝,自己理應站在侄子一旁,出兵平叛;作為兄弟,他十分理解四哥也是被逼無奈,同時也是對他們兄弟的保護,畢竟朱允炆太狠了,對他們這些做叔叔的趕盡殺絕啊。一邊是侄子一邊是兄弟自己該怎麼辦呢?

就在朱權左右為難的時候,朱允炆和朱棣同時向他丟擲了橄欖枝。

朱允炆是害怕這個手握重兵的叔叔投靠朱棣,到時候他們兄弟兵和一處將打一家自己就糟了,於是傳旨讓朱權來南京。

朱棣是看上了朱權手中的兵馬,他曾經說過如果能得到大寧兵馬,就如虎添翼大事可成,因此邀請朱權同自己一起靖難。

去投靠侄子,自己以後難免會落個被削藩的下場;跟著四哥,前途未卜,自己不想冒這個險。思前想後,他決定坐觀其變,誰也不管,看最後結果。

因此朱權既沒有像遼王那樣渡海逃跑,也沒有起兵去幫四哥靖難,他還悠閒地在大寧過著自己的日子,他不知道自己的好日子馬上就要結束了。

朱允炆對朱權抗旨很生氣,於是他下令削去朱權的三個護衛以示懲罰,其實這個懲處毫無作用,畢竟現在朱允炆的命令也傳達不到大寧,即使到了也沒什麼用,天高皇帝遠朱權根本就不會遵旨。而朱棣對兄弟的反應也很生氣,他親自到了大寧,從而徹底斷了朱權坐觀成敗的天真想法。

朱棣急於將朱權手中的兵馬弄到手裡改變戰場上敵強我弱的狀況,於是他帶著一隊人馬跑到了大寧要會會弟弟。

朱棣靖難圖,明顯專門去了大寧一趟

朱權對四哥的突然到來很感意外,不過他還是想到了四哥的目的,於是只讓四哥一個人進城。

一見面朱棣就對朱權作出一副,久別重逢死裡逃生的面容,哭得泣不成聲,表示自己造反真的是被侄子逼得,現在自己走投無路,希望十七弟向侄子說幾句好話,讓他放過自己吧。

朱權看到四哥這副落魄模樣很是心酸,防備之心全都沒有了,當時表示他一定會為四哥求情的,接著就留四哥在家裡住了幾天。幾天後,朱棣表示自己要回北平了,朱權親自送四哥出城。

一出了大寧城,朱棣突然要求朱權和他一起去靖難。朱權嚴厲地拒絕了他,突然四處伏兵四起將朱權抓了起來,最讓朱權驚訝的是這裡面很多人都是自己的部下,原來朱棣利用這段時間趁朱權放鬆警惕,派人入城和朱權的部將還有朵顏三衛聯絡上,在許以巨大的好處之後這些人都背叛了朱權,面對階下囚的弟弟,朱棣多少也有些不好意思,於是說道你隨我去靖難,成功後,我分你一半天下。

朱權苦笑一聲,他也不是傻子,這種事成中分天下的諾言他自然不會相信。他長嘆了一聲,不禁感慨,自己枉稱多謀,實際上還是一個笨蛋,薑還是老的辣,自己還是沒鬥過四哥。

之後朱權全家都被帶到了北平,朱棣將大寧的兵力全部抽走幫助他打內戰,大寧這個軍事重鎮從此被廢,而朱棣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這個舉動給他的後世子孫留下了多麼嚴重的後患。

四年後,朱棣成功地打下了南京成為大明新的皇帝,於是開始獎賞有功之人,處罰不附自己的人。周王等人都恢復了王爵各回封地,唯一一個棘手的難題就是朱權怎麼處理?

中分天下不可能的,自己辛苦打下來的天下怎麼可能給別人一半,讓他回大寧,自己又擔心他造反,乾脆讓他換個地方,只要他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能平安無事。

於是朱棣找來朱權,對他說靖難已經完成了,你打算怎麼辦?

朱棣能當上皇帝,朱權手中的那支軍隊自然功不可沒,按照功勞來說朱權有資格要求朱棣兌現中分天下的諾言,但是朱權不是傻子,現在自己什麼都沒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有什麼資格和別人提這麼過分的要求呢。於是他希望自己能夠回到大寧為四哥戍邊。

朱棣不許,理由是大寧已經殘破不適合居住了,大明除了南京和大寧只要沒有藩王的地方隨便選。

朱權知道四哥擔心自己回到大寧集結舊部同時聯合聯合蒙古人,怕自己造反。自己什麼都沒有了還造什麼反,不如自己今後做個享受榮華富貴的逍遙王爺吧,去個富庶的地方過幾天好日子,於是他提出去蘇州。

朱棣的回覆是否決,他表示蘇州在南京邊上,是國家賦稅來源之地,父親在世的時候就沒有分封出去,再換個地方。

朱權無奈,說道那就去錢塘吧,錢塘就是杭州。朱棣再次否決,表示太祖將錢塘封給五弟,結果五弟沒有去反而去了開封,建文帝將他的弟弟封到這裡,結果他也沒能前往,所以你不能去。這樣吧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不錯的地方,你在這裡面隨便挑一個。

朱權苦笑一聲,自己還挑什麼啊,建寧重慶當時都是偏遠小城,東昌雖然在山東也並不繁華,荊州很不錯但是十二哥死在了那裡,而且遼王被朱允炆改封到這裡,現在朱棣正生他的氣,如果自己去了遼王能去哪,他已經夠倒黴的了,還是給他留一塊地吧。於是他表示自己不挑了,一切聽憑皇帝的旨意。

看到朱權如此聽話,朱棣也就不再堅持思考一番後讓他去南昌。

明南昌府

南昌今天是江西的省會是個繁華的城市,在當時並不算太好,雖然做過南唐一陣都城並且現在是江西一省官府駐地,但是那麼多年了一直沒有發展只是一座普通的城池,為什麼朱棣提出的地方一個沒讓朱權去,反而讓他去南昌呢?因為當年朱允炆曾經計劃將朱棣改封到這裡,南昌就深深地印在了朱棣的腦海裡。朱棣提出的那幾個地方雖然也不怎麼地,但是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離京城太遠,不利於控制朱權,南昌不遠不近正好在自己的可控範圍之內。

朱權雖然不喜歡南昌,但是他沒有反駁的權利,於是乖乖地帶著老婆孩子來到了南昌。

一到南昌果然遇到了麻煩,南昌本是小城,從沒有過藩王被封到這裡,南唐的宮殿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找了半天居然找不到適合朱權住的房子,於是鬱悶的朱權一家住進了主管一省政務的布政使司衙門。

堂堂藩王無處居住,只能到官府借房子,這個訊息傳到南京,朱棣也有些同情十七弟,不過他沒有撥錢給弟弟蓋房子,剛打完仗,用錢的地方太多哪有錢給他蓋房子啊。最後朱棣下旨,來個直接運用,把布政使司衙門改成寧王府,建築是現成的不用改變,所居之所,無丹彩之飾,王府屋頂只用土瓦不用琉璃,從外面看上去根本就不像是個王府,可憐了布政使司大小官員只能搬家了。

按理說這樣的王府根本就不是朱權這樣的王爺所居住的規格,但是朱權對這樣的裝修很滿意,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成了皇帝重點觀察物件,自己只有低調才能活下去。

可是朱權想低調生活下去,朱棣卻找上門來了。朱棣對朱權還是不放心,有人看出了朱棣的心思,於是趕緊上報朱權在封地詛咒皇帝誹謗他人。朱棣聽了後趕緊讓人調查可是查了半天什麼也沒查出來,於是不了了之。

不過,這件事把朱權嚇得夠嗆,於是他只能更加低調。他給自己取了臞仙、涵虛子、丹丘三個別名,這三個名字一聽就和道教有關,他一心投入到了道教之中,表示自己今後不再過問俗人之事每天修煉企盼羽化登天,同時他不再與任何官員和外人接觸,專門修建一個書齋,在裡面以讀書彈琴為樂,同時輔以著書立說。從此直到去世,閉門不出一心宅在家裡的他在音律,醫藥,雜劇,文學,史學,茶道,繪畫,農學等領域留下了諸多不俗的著述典籍,在文化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或許是因為這樣,朱棣再也沒有找過他的麻煩,兄弟二人很平靜地在各自的領域生活著。

朱權雖然徹底退休不過問日常之事,但是他並沒有完全死心,作到清心寡慾,也就是說他這一切都是裝的,他無力對抗四哥,只能以這樣的方式求得生存。果然朱棣死後,他行動了,寬厚的朱高熾即位後朱權突然一反常態向侄子上書表示南昌並不是他的封國,希望把他改封到一個富裕的地方。

朱高熾知道朱權還沒死心,於是回覆道,先帝把叔父封到南昌二十多年了,不是你的封國是什麼,你說清楚。朱權啞口無言,他根本想不出怎麼回答,是啊,不是你的封地你怎麼在哪待了二十多年。

朱瞻基即位後,朱權感覺自己輩分高可以向孫子提要求了,於是他上書希望把南昌附近的土地賜給他,同時對宗室品級的事有諸多不滿。朱瞻基十分不高興,專門下達了詔書把他罵了一頓。這下子朱權徹底明白了,自己不可能離開南昌了,如果皇帝發怒自己還有後代很有可能會遭遇不測,也為了保住自己還有後代的命,心灰意冷的他向孫子送了一把扇子,希望皇帝賜給自己鐵笛。這就等於朱權徹底向四哥一脈投降了,希望皇帝能夠留下自己的後代。朱瞻基明白了十七爺爺的意思,最終放過了他和他的後代。不過他們兩個人和解了,但是後代心中始終存在著心結,最後在幾十年後終於分出了勝負。

朱權晚年寫了一首詩:“光浴咸池正皎然,忽如投暮落虞淵。青天俄有星千點,白晝爭看月一弦。蜀鳥亂啼疑入夜,祀人狂走怨無天。舉頭不見長安日,世事分明在眼前。”他有苦不能說,由才能不能發揮,有雄心不能實現,最後只能做一個在鄱陽湖畔飲茶讀書聽琴的普通老頭了此殘生,並且隨著年齡的老化,朱權越來越關心自己的身後事,他親自挑選墓地修建自己的陵墓,屢次前往檢視,關心程度已經勝過了他現在住的王府。

正統十三年,朱權病死在南昌,享年七十一歲。因為朱權信奉道教,於是在死後是身著道冠道袍而非王服入殮的,或許他是想以與世無爭的態度前往另一個世界吧。

朱權墳墓前的華表

後人

朱元璋給朱權這一脈定的輩分是:

“磐奠覲宸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

朱權萬萬沒想到,自己為了後代能夠保住性命永享富貴,只能向皇帝服軟,可是他所做的努力最後還是白費了,寧藩最後還是被廢除了。

其實寧藩被廢倒是不怨皇帝,因為皇帝根本就沒有去管他,寧藩被廢還是自己找死。

朱權死後幾代藩王都很老實,他們在南昌過著平靜的生活。

當王位傳給第五代寧王朱宸濠時,寧藩的平靜生活結束了。

朱宸濠是個不安分的人,他視財如命在南昌欺壓百姓巧取豪奪,貪婪地聚斂錢財,甚至集結盜賊四處搶劫,害得南昌百姓苦不堪言。

朱宸濠

同時他生性輕佻無威儀,但是他很自負,認為自己才高八斗,神功蓋世,各項指標爆表可是現在卻窩在南昌這個小地方,太屈才。他有政治野心,身邊的術士曾經對他說過南昌城東南有天子之氣,並且朱宸濠面相奇異,這使得他更加堅定自己不是一般人。同時他對朱棣一系的皇帝一家怨恨頗深,他認為當年朱棣造反成功主要是靠了他祖先朱權的兵力,可是朱棣當皇帝后非但不報恩,反而將祖先貶到南昌,讓他們一家幾代人在這委屈的生活,這是人乾的事嗎?

朱宸濠不甘心向他的祖先那樣在這裡委屈的過一輩子,他發誓要讓朱棣一系把從朱權手裡奪走的一切都還回來,甚至讓他們匍匐在自己的腳下。

朱宸濠開始自己的行動,可是內心澎湃了半天才發現自己身邊一個兵都沒有,自己就是個光桿司令,總不能赤手空拳去和皇帝打架吧。當年祖先“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巨大優勢早就沒了蹤影,就連身邊的護衛都被削的乾乾淨淨了。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造反。朱宸濠打定了主意,當然了公開招兵買馬那是不可能的,於是拿出了祖先幾輩子積攢的金銀財寶送到北京,找到了大宦官劉瑾,希望劉公公幫忙讓他把護衛給恢復了。

劉瑾比較守信用,收錢辦事,於是朱宸濠的護衛申請馬上批了下來。朱宸濠看著這支隊伍心血澎湃,恨不得馬上揮師北上殺進紫禁城。可惜他還沒來得及笑幾次,就傳來了劉公公倒臺的訊息。以往他批准的所有申請全部作廢,因此朱宸濠好不容易組建起來的護衛也被撤銷了,自己費了半天勁花了那麼多錢全打了水漂。

換做一般人這個時候看到這種情況肯定會死心,因為這樣的造反根本就沒有成功的希望。但是朱宸濠確沒有死心,他實在無法放棄自己的造反決心,一個劉瑾倒下了,還有別人,大不了找別人幫自己。於是他繼續廣撒錢財到處找人,最終找到了錢寧等皇帝面前的紅人。在他們的幫助下,朱宸濠終於有了自己的兵馬。

經過幾年的準備,朱宸濠覺得自己準備的差不多了於是決定造反。他的妻子婁妃得知了丈夫的決定後勸說丈夫放棄這個想法,這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朱宸濠根本聽不進去妻子的話,他一意孤行堅持自己的主張。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在自己生日這天宴請江西官員,當大小官員道奇後,他對外宣佈當今皇帝不是明孝宗之子,他奉太后的密旨起兵討伐,公開造反,隨後他派兵對不依附自己的官員全部殺死,佔領了南昌,隨後他舉兵東進,號稱十萬大軍,意圖直撲南京,這個大明留都。

明武宗

在途中朱宸濠等不及到南京登基稱帝,直接自行稱帝,建年號順德,以李士實和劉養正為左右丞相,王綸為兵部尚書,正式組建了自己的朝廷。

由於大明百年來沒有這麼大戰亂,又事發突然,各地守軍倉皇應戰,寡不敵眾很快多個城池都被叛軍佔領,大軍撲向安慶,如果照這個勢頭下去,朱宸濠佔領南京也不是問題。可惜的是朱宸濠並沒有遺傳他祖先朱權的優秀基因,他手下也沒有真正的將才謀士,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個比他厲害百倍的對手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充分分析了寧王這次叛亂的前因後果,和雙方的實力對比後,他分析出朱宸濠的主要目標是南京,現在在安慶鏖戰,叛軍士氣正旺,自己這點軍隊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而且朱宸濠為了攻佔南京肯定會帶走南昌大部分人馬,南昌城現在防守空虛,而朱宸濠這個人瞻前顧後,目光短淺,毫無學識,如果自己攻打南昌,他肯定會回來奪取南昌,而且叛軍連續作戰長途奔襲到時候肯定疲憊虛弱不是自己的對手。主意已定,王守仁拒絕了援助安慶的建議帶大軍直撲南昌。

寧王叛亂路線

朱宸濠在得知南昌城被圍了後,一下子慌了,讀書不多的他沒有看出這是圍魏救趙的老把戲,南昌是他的老家命根子,如果那場丟了,南京打不下來,拿自己去哪呢,所以必須保住南昌。

他的手下得知他要回援那場堅決反對,表示我們是造反,人馬有限,已經沒有退路了,必須在全國兵馬集結之前拿下南京,正名天下,南昌已經無足輕重,現在就算回去奪回南昌有什麼用,到時候全國大軍到來大家就全完了。

朱宸濠卻拒絕了他們的建議,表示南昌絕不能丟。就像他堅持造反一樣,他堅持要奪回老家南昌。

叛軍奔襲回來,正中了王守仁的以逸待勞之計,朱宸濠大敗,最後和兒子還有他的朝廷官員全部被俘。曾經勸諫他的妻子婁妃投江而死,其餘人被殺被焚被淹死的數以萬計,這場藩王叛亂前後四十三天就被平定了。

隨後正德皇帝朱厚照以平叛為名帶著大部隊來到了南京,在聽為叛亂被平定後他很不高興,因為這無法施展自己的統兵才能,最後經過商量,王守仁把朱宸濠押到南京放到校場裡,讓朱厚照親自將朱宸濠打趴下才算了事。

當朱厚照將朱宸濠打倒在地高興的哈哈大笑的時候,朱宸濠不得不底下他那顆曾經高傲的頭顱,留下了悔恨的淚水,朱權的子孫最後還是敗在了朱棣的子孫手裡,絲毫沒有翻盤的可能,朱宸濠想為祖先報仇的願望至此以失敗告終。

隨後朱宸濠和他的兒子按照規定被廢為庶人然後被處死,在死前朱宸濠苦笑著說道:“當年紂王就是聽信婦人之言才滅亡的,我卻因為不聽婦人之言滅亡的,如今後悔也晚了。”

處死朱宸濠後,接下來該討論怎麼處理寧藩。寧藩朱權不光朱宸濠一個後代,他們自然不希望寧藩被廢,還希望自己繼承藩王的爵位呢。朝廷上也爭論半天,最後多數認為寧藩作為太祖之後,本應成為宗室的榜樣,可是他卻叛亂起了不好的反面效果,因此應該被廢除。最後透過決議寧藩被廢。寧藩族人聞訊只能自認倒黴,不過寧王被廢,下面分封的郡王都還保留著,後來皇帝讓其中的三位郡王一起管理寧王的族人,從此朱權的子孫都老老實實在南昌生活再也不敢有什麼非分之想。

明朝末年,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寧王朱權這一支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族人為了活命也四散逃跑,明朝滅亡後大多隱姓埋名,分散在各地繁衍生息過著平靜的日子。不過朱權的後人還是出了個知名人士,就是朱權的九世孫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花押

八大山人是中國書畫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出生在明朝末年,生活在明末清初。他本名朱統(這個字實在找不到),又名朱耷,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良月、道朗等。

在明朝滅亡後,他面對國破家亡,心情悲憤,便裝啞扮傻,削髮為僧。將自己全部的感情都投入到了書畫上面,因此成為明清時代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