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一座城改了三個名字,換了三種宗教,拿破崙說:它該是歐洲首都

拿破崙曾經說過:“如果歐洲是一個國家的話,那麼伊斯坦布林一定是它的首都!”伊斯坦布林當時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歷史上這座城市還有兩個響亮的名字——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一座城市,三個名字,背後是地中海上千年的歷史變遷,是一段一神教戰勝多神教,伊斯蘭教戰勝基督教的故事。

一、在瞎子對面建城

拜占庭城的建立充滿了神話色彩。根據傳說,一位來自米加拉(雅典附近的一個城邦)名叫柏扎思的人於公元前667年建立了拜占庭城,柏扎思是米加拉王尼索斯的兒子。當時正值希臘人在地中海地區建立商業殖民地的時代,而拜占庭城的建立也是這一程序發展的結果。尼索斯王希望建立一個自己的商業殖民地,於是柏扎思便前往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去諮詢神諭,應該在何地建立殖民地。神為他們指明瞭方向,於是柏扎思帶領一群米加拉殖民者來到博斯普魯斯海峽,這裡不僅地理位置優越,而且具有天然良港,於是便在這裡建立了城市。柏扎思還以他自己的名字(Byzas)將這座城市命名為拜占庭(Byzantium),如眾多古希臘時期的城市一樣,此時的拜占庭信仰的是古希臘的多神教。

德爾斐 阿波羅神廟遺址

拜占庭城建立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一側,而海峽的另一側有一座更古老的城市——卡爾西頓城。雖然兩座城市分居海峽兩側,但受到港口條件、洋流方向等條件的影響,拜占庭城的位置條件要比卡爾西頓城好很多,以至於在古希臘時期有人看過拜占庭和卡爾西頓兩座城市的位置後,說:“卡爾西頓城的建立者一定是一個瞎子。”自從拜占庭建立之後,就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眾多商人在本地聚集,城市也快速繁榮起來。

這座城市的財富和重要戰略位置自然使其成為多方爭奪的物件。這座城市原本是希臘殖民地,後來被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佔領,拜占庭於是成了波斯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最重要港口之一。希波戰爭後,波斯對希臘各城市的影響力減弱,拜占庭城再次受到希臘人的影響。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由於拜占庭城控制著重要的糧食運輸航道,因此斯巴達城和雅典城均對此展開了爭奪。

到了羅馬帝國時期,拜占庭城由於支援叛亂曾一度被羅馬軍隊劫掠破壞,幸而後來被羅馬皇帝塞普提米烏斯·西弗勒斯重建。重建後的拜占庭城依舊很快恢復了曾經的繁榮。然而,當時誰都沒想到,這座城市的偉大歲月才要剛剛開始,而這一次它將擁有另一個響亮的名字——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城的守護神阿爾忒彌斯

二、萬城之城

伴隨著拜占庭城走上巔峰的,是羅馬城的衰落。在羅馬帝國走過了光榮的一世紀和二世紀之後,迎接羅馬人的是“三世紀危機”。在三世紀,羅馬帝國經濟蕭條、政治混亂、內戰頻繁,最終在戴克裡先皇帝統治時期,帝國重新獲得了穩定。戴克裡先為了穩定帝國的統治,創造性地採用了“四帝共治”政策,即帝國由兩位奧古斯都(皇帝)和兩位副皇帝(愷撒)共同治理。然而,這項政策並未堅持多久,戴克裡先退位之後,帝國重新開始了內戰,這場內戰最後的勝利者便是在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大帝為了鞏固羅馬帝國的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項便是另立新都。羅馬城在經歷了“三世紀危機”之後已經破敗不堪,而且此時帝國西部時常會受到外族的侵擾,因此君士坦丁認為有必要將帝國的行政中心遷移到東部。一天夜裡,君士坦丁夢中接受到神諭,於是選定古拜占庭城作為自己的新首都,並開始了重建工作。公元330年,新城竣工,君士坦丁皇帝以自己的名字為這座城市命名,即君士坦丁堡。而這座城市的建立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拜占庭帝國時代的來臨。

君士坦丁大帝

雖然君士坦丁皇帝並無另立一個帝國取代羅馬帝國的心意,而且當時的拜占庭人也稱自己為羅馬人,但是從很多意義上講,全新的“羅馬帝國”和古典時期的羅馬帝國已經截然不同了。新帝國有一個全新的東方首都,有著更為嚴密的官僚體制,更為神化、集權的統治者。更重要的是,新帝國在精神領域有了一個全新的支柱——基督教。而居於這個帝國核心的便是君士坦丁堡,曾有人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這個觀點不無道理,君士坦丁堡是新帝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甚至大多數皇帝終身都不曾離開君士坦丁堡半步。正因為此,後世學者為了區分新、舊兩個羅馬帝國的時候,便用君士坦丁堡的舊稱拜占庭來指代新帝國,即拜占庭帝國。

君士坦丁堡復原圖

君士坦丁堡是中世紀西方最大的城市,人口將近百萬,而同時期西歐最大的城市人口也不過十萬、二十萬。這座城市彙集著來自東西方各地的商品,大量的商人和大量的財富也彙集於此。十字軍東征時期,西歐騎士在看到君士坦丁堡的時候,稱“自己來到了天堂”,“從未見過有聚集了如此多財富的城市”。

拜占庭帝國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繼承人,君士坦丁堡收藏著大量古典時期文學家、思想家的作品,這也使得君士坦丁堡成為了西方最文明的城市。此外,君士坦丁堡長期以來還扮演著基督教世界屏障的角色。自從東方的阿拉伯帝國崛起以來,君士坦丁堡便成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抗的最前線,阿拉伯帝國也多次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最後無功而返。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是如果沒有君士坦丁堡,如果阿拉伯軍隊攻入了歐洲,那麼世界歷史的程序恐怕真要被改寫了。

這座屹立千年的城市最終還是沒能逃過陷落的命運。1453年,君士坦丁堡在奧斯曼帝國的圍攻下陷落,至此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劃上了句號,這座城市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伊斯坦布林。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三、“進城去!”

關於伊斯坦布林這個名字的來歷,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很有意思的一個說法是,伊斯坦布林的名字源於一個誤會。當奧斯曼人詢問路人那座無比宏偉的城市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希臘人以為他們是在問去哪裡,於是回答到“去那座城”(es ton polin),這句話最終演變為了“伊斯坦布林”。

在奧斯曼士兵攻陷君士坦丁堡後,按照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許諾,士兵們本可以對這座城市進行長達三天三夜的劫掠,但是穆罕默德二世在一天後就制止了士兵們的瘋狂行為。他說:“我要的是一個首都,而不是一片廢墟。”從此,這座守護了基督教世界上千年的城市變為了一座伊斯蘭城市。伊斯坦布林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並重新煥發了生機,成為東地中海地區的重要商貿中心。一戰之後,奧斯曼帝國解體,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土耳其的首都也從伊斯坦布林變成了安卡拉。然而,伊斯坦布林依舊是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依舊是東地中海上最耀眼的明珠。

今日的伊斯坦布林

文史君說

一座城市,三個名字,三種宗教,背後是一段段精彩絕倫的故事,這三個名字和三種宗教的變換也反映了東地中海地區歷史的變遷。如今帝國已逝,只有這座城市靜靜地矗立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岸邊,講述著輝煌的歷史。果戈裡曾說:

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建築還在說話

。這座城市內宏偉的建築將跨越時間向後人傳達歷史的資訊。也許有一天人類會消亡,然而人類創造出的這些城市,可能還會留在世上,證明著此地曾存在著高度輝煌的文明。

參考文獻

[英]羅傑·克勞利:《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陸大鵬譯,2014年。

[英]貝塔尼·休斯:《伊斯坦布林三城記》,黃煜文譯,三聯書店,2019年。

(作者:浩然文史·ABC之友)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