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崇禎皇帝問袁崇煥:多長時間能平息後金?

1628年,隨著崇禎的繼位,魏忠賢的黨羽很快被清理乾淨。勵精圖治的崇禎接手於大明風雨飄搖之時,重新啟用了天啟年間辭官回鄉的袁崇煥,希望這個被朝野上下鼓吹的袁督師能一舉攻克後金作亂的弊病。

君臣相見後,崇禎就迫不及待的問起袁崇煥,多長時間時間可以平息後金?袁崇煥說,給我五年時間,定可以收復遼東。事後,身邊的人問起袁崇煥,你有啥法子五年就能平遼?袁崇煥說,我不過是用這話安慰皇上罷了。周圍的一聽這話就傻眼了,皇上又不傻,到時候你要是做不到皇上不得削你?

袁崇煥也覺得自己有點託大,就給皇帝說,五年復遼的計劃不容易完成,但是五年內,戶部轉運軍餉,工部供應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選將,必須朝廷內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崇禎於是囑咐四部,按袁督師的話去辦。但沒想到,五年之約還未過半,袁崇煥就被凌遲處死,壯志未酬身先死,頗有點英雄落幕的味道。

那麼袁崇煥到底死的冤不冤?崇禎又給袁崇煥定了什麼非殺不可的罪名呢?一 擅殺主帥

袁崇煥之死和他擅殺主帥毛文龍有極大的關係。毛文龍,是皮島總兵,手底下兵多將廣,他和駐守遼東的袁崇煥一前一後對後金形成夾擊之勢,只要後金敢出去搞事,毛文龍就能從背後去抄後金的大本營。處在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毛文龍自然有恃無恐。

毛文龍作為一介武夫,性格卻非常不和諧,基本跟誰都處不來,而且跟旁邊的朝鮮從事不法生意,把朝廷給他的賞賜去朝鮮換當地土特產什麼的。這讓他

的領導們非常反感,但是一般大家都知道輕重,知道皮島在戰略上的重要性,一直忍著這哥們。

崇禎二年五月,袁崇煥上書認為,毛文龍雖然能牽制後金軍,但耗費的錢糧實在太大,請求讓朝廷派人來管理毛文龍部的軍餉,毛文龍肯定是不服氣的。而後毛文龍前來拜謁袁崇煥,袁崇煥以上賓之禮接待毛文龍,毛文龍也不謙讓,於是袁崇煥就動起殺掉毛文龍的心思。同年五月,袁崇煥以閱兵為由去見毛文龍,之後順勢拿尚方寶劍將其斬殺。

那麼這裡有一個問題,手拿尚方寶劍就真的不需要向皇上請示,先斬後奏嗎?如果大家真的以為有尚方寶劍就能隨意先斬後奏,那一定是電視劇看多了。明朝三百年,只有袁崇煥這人拿尚方寶劍先斬後奏,況且殺的還是一個地區的總兵。毛文龍該不該殺,這是另說。袁崇煥先斬後奏,則犯了大忌。

在朝廷為官,無論是如何位極人臣,戰功赫赫,但有一條紅線一定要守住:千萬別用自己的膽子,去挑戰大老闆的權利。毛文龍該不該死,不是你說了算的,尚方寶劍那是皇帝對臣子的信任,但並非告誡你有打破常規的權利。很顯然,袁崇煥就打破了這一規則。

毛文龍被殺已成事實,但遼東戰場缺人,能把袁崇煥砍了嗎?不能,所以在袁崇煥殺了袁崇煥之後,還無恥的向崇禎提出要錢要糧要兵馬之後,也只能應允下來。二 己巳之變背鍋俠

毛文龍一死,對於後金來說就中原之地就無險可守了。門戶大開的中原大地暴露在後金面前,豈有不洗劫一番的道理?

崇禎二年十一月,後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在蒙古人的帶路下,從山間小道跑到薊門那一帶,守城明軍沒有防備,一天就被滿蒙聯軍給攻陷了。隨後滿蒙聯軍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在北京周圍大肆劫掠,袁崇煥趕緊帶著一萬關寧軍回防北京,到了北京城下的時候,向皇帝請求關寧軍入城防守。

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還想著消極避戰,這不是給皇上添堵嗎?而且己巳之變,最為要命的是袁崇煥已經不被崇禎所信任了。回顧明朝三百年曆史,除了土木堡事變後京城被外族所侵,還有哪個皇帝落得如此屈辱下場?而且前幾年薩爾滸之戰大敗,明朝和後金縱使摩擦不斷,也都是在邊境打來打去,京城的皇帝感覺不到,老百姓也不知道。

而十萬後金軍隊的到來,除了讓一貫安逸的百姓知道了戰爭的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不信任這個一心要守邊疆的袁都督了。而且,恰在袁崇煥奮戰在一線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令他百口莫辯的事情:在跟後金軍作戰過程中,明朝大將滿桂被人射了一箭,回到營房之後把箭取下來發現竟然是關寧軍的箭,而關寧軍正是袁崇煥手下大將祖大壽的騎軍。

而這件事也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崇禎召見袁崇煥,由守城士兵放個筐下來,把他提到城牆上。“叛賊”袁崇煥被捕了。

儘管有無數官員叫囂袁崇煥裡通外國、通敵叛亂,但睿智的崇禎卻沒有順應民意給袁崇煥定一個“通敵”的罪名。審了八個月,崇禎終於給袁崇煥定罪:

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大致意思是,讓你袁崇煥辦事卻沒辦法,欺瞞皇上。為議和斬了主帥毛文龍,把朝廷物資給後金,讓敵人長驅直入,都打到天子腳下,而且帶著喇嘛進了城。

而這裡的喇嘛,並不是傳教的喇嘛,而是作為獨立第三方過來代表皇太極議和的,因為之前在東北,袁崇煥私自和皇太極勾勾搭搭,中間傳信的也是喇嘛,在朝廷眼裡又犯了私自議和的毛病。

這麼多事情加在一起,你說袁崇煥死不死?

數罪併罰下,袁崇煥被判凌遲處死。最終袁崇煥捱了三千多刀才死,他被凌遲處死的時候,北京城裡的官民都是高聲叫好,甚至爭啖其肉,以解心頭之恨。

明朝的刀剮了明朝的將,而作為對手的清朝的皇帝卻認為袁崇煥死的冤。

在清朝入住中原之後,第一個為袁崇煥喊不平的就是乾隆皇帝了。

“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乾隆的意思很明確,袁崇煥和我祖宗鬥了大半輩子,但卻依然忠心耿耿,奈何當時朝政昏暗,以至於落得身死的下場,實在可憐。

表面是為袁崇煥喊冤,但側面的意思就變味了。“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明朝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皇帝黑暗朝政昏庸的時代;“但尚能忠於所事”袁崇煥的忠心是吾輩之楷模,諸位需好好學習。

感情誇的不是袁崇煥啊,說來說去還是在自吹。

客觀評價最準確的,大毛認為,當屬三朝老臣張廷玉的評價“崇煥智雖疏,差有膽略,莊烈帝又以讒間誅之。”

而崇禎卻認為,袁崇煥罪該萬死的是他欺騙自己,曾經的五年之約,袁崇煥信心滿滿,但還沒過一半,敵人都打到天子腳下了,崇禎感覺自己受了欺騙和愚弄。

但還有人天真的認為,袁崇煥不死,清朝不一定能取代明朝。作為老對手的後金首腦努爾哈赤就這樣鼓吹

“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皇帝都這麼吹了,臣子豈不得跟風?袁督師一日不去,則滿洲萬不能得志於中國這種話,更是吹的袁崇煥宛若大明的最後救命稻草一般。

朝代更迭乃是王朝綜合實力變遷的結果,如果把這種變遷歸咎於一人身上是一種不合理的說法。以明朝整體局勢的衰頹,給你十個袁崇煥,也至多是強撐幾年的狀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