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機器人終於對人類動手了,這會不會是一系列災難的開端?

01

前幾天,在莫斯科國際象棋公開賽上,與人類作戰的象棋機器人由於其對手(一位七歲的男童)沒等它走完就移動棋子,一怒之下伸出機械臂抓住男孩的手,用力捏了捏。

在旁督戰的工作人員迅速解圍,幫助小男孩將手從機器人的「虎鉗」中掙脫出來,送往醫院。無奈,小男孩的手指已經摺斷了。

此事在國際象棋界只是一個小插曲,但是卻引爆了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的相關討論。

02

機器人終於對人類動手了,這會不會是一系列災難的開端?

相關影片上了熱搜,傳播率極高。

對此事,莫斯科國際象棋聯合會官方宣稱,小棋手急於求成,沒有等待機器人完成移動就去移動棋子,違反了操作規定。即便如此,該聯合會主席呼籲機器人的供應商「必須重新考慮」設計方案。

據悉,小棋手打著石膏完成了後面的比賽,非常堅強樂觀。可以設想,這名機器人選手應該被剝奪了繼續比賽的權利。孩子的父母打算提起訴訟,顯然主辦方未能詳盡考察機器人選手的應戰狀態,沒有排除潛在的危險。

03

對此,人們議論,機器人的行為是設定好的程式,還是脫離了人類設計的自主行為?這是很關鍵的問題。

設計這樣的程式來與人類互動,應該不大可能,除非設計者本身有惡作劇的心理,或試圖傷害他人。這就不是設計程式,而是設計害人工具了。

如果這一舉動是機器人脫離了設計師的本意自主發揮的,那意義就非同尋常,甚至叫人不寒而慄了。對人工智慧是否將危及人類的命運的討論,是伴隨著人工智慧這一概念產生後長期存在的重大論題。

很顯然,人們分成了兩隊:一隊認為人工智慧不可能產生統治人類的機器人世界,機器只是替代一部分人類的工作。正如當年出現了汽車,取代了馬車,失業的車伕很快就去修汽車了,電腦把人類的工作資訊化,雖然書記員不需要那麼多了,但程式設計師多了起來。等等。

其基本論點就是任何機器都是把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的工具而已。它們是人類製造的,因此不可能超越人類的創造範圍。這就好比一個人考試只能考85分,他不可能造出一個考86分的人,因為那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

另一隊人則認為,人工智慧這一概念本身含有與以往的科技革命完全不同的屬性。人工智慧不是單一工具的產物屬性,它包含著自我學習和自我更新的設計意圖。正是這一初衷,加上遠超人類的電子計算能力,人工智慧將在儲存記憶,即時計算等方向上輕而易舉地超越人類。

隨著阿爾法狗的誕生,人們發現,最聰明的人類大腦,已經無法與計算機競爭了,這日益成為不爭的事實。既然人類下棋下不過電腦,這是否說明計算機具備了與人競爭的能力呢?按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在腦機連線、意識永生上的研究,其實是變相承認人的大腦有自身缺陷。

04

人類確實有很多缺陷,七情六慾,嫉賢妒能,嫌貧愛富,好吃懶做,可謂渾身上下到處都有缺點。工廠的車床不僅不要工資,只要不斷電,就可以連軸轉地工作,專注、敬業,而且幾乎不會出錯。

與此相比,機器人是近乎完美的就業人員。比如有位機器人是參選日本東京都城市多摩的市長候選人,在競選時公佈了自己的幾大優點:第一、沒有情緒、沒有慾望,所以會絕對公平公正,而且也不會收受賄賂;第二、不用休息,效率高。7X24小時工作只是常規操作;第三、記憶力好,可以儲存大量資訊。

與這位機器人相比,人類的劣勢盡顯無疑。尤其是在我們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完全靠情感紐帶連線,整個社會就是一個人情大雜燴的世界,所有事情都被這層網兜著,要做到客觀公正,簡直難如登天,真不如讓機器人到各個衙門口服務好,你找它走後門那是門兒也沒有。

可是影視劇不這麼認為,有許多出現了機器人的影片中,都會賦予機器人情感色彩。也就是說,在它們兢兢業業工作之餘,居然產生了對周圍環境以及環境中的事物包括人的愛憎情緒。這一情節總會帶來令人揪心的一幕,為了人類,機器人往往不得不自我毀滅,或者被毀滅。因為,它不能有人的感情。

這說明,連編劇和導演都知道,機器人必須與人類嚴格區分開來。它們是工具,是無機物組成的能動體,不是生物,不吃,不拉,也不需要在成年後找個伴侶繁殖後代,也就談不上什麼感情了。

05

有觀眾說,莫斯科象棋比賽的機器人是個暴脾氣的機器人。

如若真是這樣,可就什麼都來不及了。那意味著我們敲著鍵盤用作工具的這臺機器,有了自我意識。也就是說,它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沒有自我意識的人是不會生氣的。

其結果,當然是如同人類一樣具備了強力意志,這裡邊包含著壯大自我的成分,會把弱小者當作實現自我價值的犧牲品。人當然打不過機器。

雖然多數科學家並不認為人工智慧會威脅人類生存,不過也有例外,大科學家霍金就嚴正地警告過:「人工智慧崛起要麼是人類最好的事情,要麼就是最糟糕的事情。」他多次強調,「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可能導致人類滅亡」。

06

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走出影視劇的幻想階段,日益成為現實生活的一種。有一點是確定的,人類不會停下探尋世界和自我的腳步,對人的大腦結構和思維能力的研究遲早會導致人工智慧的突破,並且它已經一再發生了。

2015年11月,《Science》雜誌封面刊登了一篇重磅研究:人工智慧終於能像人類一樣學習,並通過了圖靈測試。測試的物件是一種AI系統,研究者分別進行了展示它未見過的書寫系統(例如,藏文)中的一個字元例子,並讓它寫出同樣的字元、創造相似字元等任務。

結果表明這個系統能夠迅速學會寫陌生的文字,同時還能識別出非本質特徵(也就是那些因書寫造成的輕微變異),通過了圖靈測試,這也是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大進步。

人工智慧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就如同人類發明了電,汽車,飛機,解放自己,人工智慧也將帶來超出預期的好處。

但是,機器人的大腦終究只是一臺計算機,無論如何,科學家不可能給機器人安裝一顆人類的心,它們不可能產生人類的慾望,以及與這些複雜隱秘的慾望相伴隨的情感衝動和行動力。對此,我們應該有足夠的信心。

但是,就如同汽車飛機經常失事,車間機器也會傷人,智慧機器人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類似行徑。

那麼如何避免呢?這恐怕不是設計者在一開始就能解決的。人工智慧是無限開放的系統,它需要在實際運用中不斷調整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