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知識不付“費”,知識付“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星叢拾卷(ID:xingcong-shijuan)

,作者:偶來世上,頭圖來自:《死亡詩社》劇照

01

知識付費,並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

但它是那種說出來沒錯,卻總讓人覺得彆扭,深思之後又發現確實乾癟無味的概念。

從2016年被集中引爆,到了今年,知識付費已經成為了一個六七百億的大市場。讓無數自媒體的人在小賺一把的同時,也不斷為這塊蛋糕抹上一層層更厚的奶油和糖霜。

他們相信:消費方式與消費觀念的升級為內容付費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了知識而買單,內容變現逐漸成為新的風口。

他們也相信:內容變現加快了大眾從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的過渡,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式越是多樣,大眾對知識的渴望就越多。

他們更相信:“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在知識經濟體系下才得以綻放光芒,知識付費讓人們的精神生活前所未有的豐富和深刻。

02

這看似美好但卻帶著些虛幻的圖景,並不全是從業者的自吹自擂和參與者的一廂情願,純粹以否定性的視角看待這一領域,是對許多人的不尊重。

而如果說知識付費有問題,其實也就兩個問題罷了。

一個“知識”,一個“付費”。

03

說到底,知識不是隨隨便便就出現和流轉的。

從人類開始思考世界開始,“何為知識”就和認識論一起,成為讓無數天才耗盡一生心血的話題。

“我們如何能夠認識世界。”

“我們如何能夠知道我們的認識,能夠代表某種確定的真理。”

在那些先哲們的眼中,知識,是具有崇高性的,往小了說,它是具備普遍必然性的判斷,往大了說,它代表了這個宇宙的絕對精神。

從巴門尼德開始,古希臘的哲學家就在嘗試區分意見之路和真理之路。在真理之路上,人們感知到的是一種永恆的存在和理念,而那在世界中流變的、短暫的、生滅不定的東西,只能叫做意見,叫做表象。

我們今天看到的真知識,那些令很多人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甚至棄之如敝履的東西,是不知道多少代人,費了多少努力,在每一個時代百舸爭流,最終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精粹。

它們,當之無愧是知識。

而每一個時代的絕大多數話語,都在歷史的見證下,在自己的流變中消逝,成為意見。

所以,

如今的“知識付費”,知識這二字,並非不能用,但在用它們的時候,人們最好在自己的腦海中,還能夠偶爾記起,人類為了那真正知識所做的漫長而艱苦卓絕的努力。

和那些努力相比,現在絕大多數所謂知識,可能連意見都算不上,僅僅是些散亂的資訊而已。

連許多被拆解導讀的書本身,都稱不上知識;那些導讀、精要、提綱,那些一分鐘瞭解,五分鐘通透的短暫資訊,如何配得上知識之名?

在這個角度上看,移動互聯時代的內容和資料秉承的邏輯別無二致。

這哪能叫做知識就是力量?充其量只說明瞭:資訊就是金錢。

04

和知識存在的問題一樣,付費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是它所遮蔽的東西

(恰如當下所謂的知識,實際上遮蔽了資訊和真理的差異性)

知識歷來就是要付費的,這根本沒什麼;而那些精心準備段子和資訊的自媒體人,為自己的內容進行變現,也沒什麼。

在這裡要討論的,依舊是人們在這種概念遊戲下被切割開的某些東西,或者被遺忘的某些歷史。

說知識付費的命題是空虛的,並不是說讀書不用花錢,而是試圖讓我們回憶起,實際上人們為了知識而付出的,遠遠超過那點金錢。

以金錢來衡量對於知識的獲取,無異於擔憂布加迪威龍的油耗。

資訊才付費。知識付命。

05

古代的求學者,一日為師便終身為父。

一個頭磕下去,那就是一輩子,讀書做學問,不是為了論文,不是為了畢業,不是為了找工作,更不是為了和別人顯示自己與時俱進的談資,或者在消除焦慮的誘惑下,將自己的時間浪費的如此充實。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獲取的知識,不是被記錄的資訊,而是鐫刻在一個人的生命之流中,與其自我意識不可分割的精神,它承載著我們的主體性,也連線著我們和整個客觀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我們的知識,就在我們的生命中,要人們咬著牙、忍著苦、耐得住寂寞、扛得了誘惑,才能一點一點澆築在自己的身上。

知識付命!因為知識與我們的生命過程,不可分割。

這樣對於知識的嚴肅憧憬,才能夠讓韋伯呈現出“以學術為志業”的不朽的講座。

張汝倫教授在課堂上曾對他的碩士研究生說過:你們就讓那些亂七八糟的人去吧,看著他們今天又發了什麼論文了,明天又得了個什麼獎了,不要著急,你們就安安心心讀書,老老實實讀書,讀到四十歲,你們就和那些人不一樣了。

臺下的學生,聽到說讀到40歲的時候,笑出了聲。

哲學碩士研究生,最應該踏踏實實做學問的人,對老一輩治學一生的理念都只能報以嘲弄卻不失敬佩的輕笑。更何況已經被社會中知性思維摩擦得徹頭徹尾的大多數呢?

那些因所謂焦慮和急功近利而深陷快餐式的知識無法自拔的人,忘記了知識獲取本身的嚴肅性和厚重感。

06

我們早就說過,金錢買不來健康,金錢買不來愛情。

現代社會把說這話的人臉都打得跟豬一樣腫。

但金錢真的很難買來知識,即便確實有錢,能夠提高自身的眼界,尋訪到更厲害的名師,但是知識的最終獲取,都是要“修行靠自身”的。都是要實打實用自己的時間、精神,用“命”去換的。

想想薩特是怎麼說的吧:

“我是從書堆裡開始我的生活的,就像我將在書堆裡結束我的生活一樣。在我外祖父的辦公室裡到處都是書,他禁止別人碰這些書,只一年一次,在十月份開學之前才能給這些書撣去灰塵。還在我不識字的時候就已經對這些豎著的石頭倍加崇敬:它們或者直立、或是斜立,像磚塊似地在書架格子裡擠壓著,或是間隔擺著,猶如古代石柱形成的通道,高雅而壯觀。我感到我們全家的興衰全繫於這些石頭。它們都很相像,我在這所小小聖殿裡嬉戲,周圍是低矮、古老的文物,它們曾看到我出生,也將看到我死亡,它們的永恆保證了我的未來將與過去一樣的寧靜。”

所以,如果真的希望透過獲取知識和思想來尋找人生的機會、真理,緩解人生的困頓、焦慮,就去好好甄別一下知識付費的面子和裡子吧,再或者,就逼迫自己,拿一本真正的書,切近地去讀它,以命換命一般去讀它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星叢拾卷(ID:xingcong-shijuan)

,作者:偶來世上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