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朝藩王是怎麼被朱元璋設立的?藩王制度是怎麼被朱元璋廢除的呢?

藩王又稱蕃王:是在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國。相當於古代歐洲的貴族階級。他們可能是宗室成員、軍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未宣佈獨立的地方勢力首領,或者由天子冊封統治某地區的統治者(這統治者將土地獻上,然後天子再將土地冊封給他)。藩王通常都有獨特的名銜,這些名銜通常為地名或地域名,由天子決定。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鑑歷代分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並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後將其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封於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這一制度在最初是為了對抗元代殘餘勢力、拱衛王室,所以各藩府類似一種軍事組織,有極大的兵權,僅王府護衛就有三千至一萬不等。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成功地攻破了京城,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建文帝削藩失敗,只能將錦繡河山拱手讓出。其實,在漢景帝三年(154年),同樣發生過一次藩王反叛事件。當時,吳王劉濞帶頭謀反,並策動了六個藩王一同作亂,其聲勢要比千年之後的朱棣更加浩大。但是,這場席捲全國的叛亂卻在三個月之內就被平定了。

漢景帝和建文帝同樣是削藩,為什麼結果如此不同呢?

縱觀兩次削藩事件,究其原因,還是在於開國皇帝肆意分封諸王。這些藩王在老皇帝在的時候老老實實,但是,在新皇登基之後便各自心懷鬼胎,想要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權力。新皇對他們禮遇有加時,尚可以維持暫時的安定。但若新皇執意奪權削藩,他們就不會坐以待斃。從規模上看,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要遠大於建文帝時期的靖難。

所以,關於兩次削藩成敗的原因,後世學者大致提出了這四個看法。

前代皇帝有所差別:

漢景帝之前的皇帝是他的父親漢文帝,兩人一同開創了歷史上的盛世“文景之治”。漢文帝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上有名的仁慈之君,他在位時體恤民眾,減輕刑罰,輕易不判犯人死刑。據說,在文帝的治理下,有一年全國的犯罪時間只有幾十件,幾乎達到了夜不閉戶的程度。

而且,他在臨終前再三叮囑景帝,如果,局勢有變,重用大將周亞夫即可。周亞夫乃當時世間罕見的名將,後來,也正是他力挽狂瀾,在短時間內便打敗了叛軍。而建文帝則不同,他的皇位直接來自祖父朱元璋。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冷血的人,當年和他一同打天下的部下們,稍有錯誤便會受到重大的責罰。即使是一直小心謹慎的功臣,也會受到突然的牽連而被斬殺。為了防止有人不服自己的孫子,朱元璋在世時便以各種理由對眾多大將舉起屠刀。

可是,縱使是老謀深算的朱元璋,也有百密一疏的時候。他煞費苦心地防範功臣,卻忘了提防各地的藩王。使藩王權力過大,就是給今後的皇權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在能夠壓制朱棣的武將所剩無幾的情況下,江山易手也就成為了理所應當的事情。

削藩者的能力差別:

景帝和建文帝雖然都以仁厚著稱,但兩個人的能力卻有著很大的差別。景帝愛民如子,但也並不是一個胸無城府的人。為了能安定叛軍,他甚至果斷處死了自己向來尊敬的師傅晁錯。如此狠辣之舉,足以證明漢景帝的陰險和絕情。

建文帝就不同了,素來提倡仁厚的他,甚至在燕王起兵後還特意要求只可活捉燕王。戰場之上,刀刃無情,而他居然還在擔心燕王的生死,這著實令人嘆惋。同身經百戰的燕王相比,建文帝只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傻皇帝。

採取的應對措施不同:

變亂突起,景帝卻冷靜地對局勢進行分析。在他看來,叛亂的藩王很多,但心腹大患只有吳王劉濞一人。於是,他果斷地令周亞夫先打劉濞,再收拾其他藩王。在周亞夫凌厲的進攻下,劉濞很快便露出了敗象。其他藩王見為首的劉濞都無法抵擋周亞夫人人自危,都打起了退堂鼓。

而建文帝的決策卻截然不同。他面對勢力極強的燕王心生畏懼,於是對其他幾個稍弱的藩王率先動手。但是,此舉無疑是直接告知了燕王今後的下場。強悍的朱棣看到湘王朱柏被逼的全家自焚,其他幾個藩王也盡數被廢,不由地倒吸一口涼氣。

於是,他趁機整頓軍士,併到處招兵買馬。建文帝的錯誤決策,實際上,給了燕王足夠的時間去準備和應對。

藩王軍事能力不同:

劉濞雖然有一些軍功,但若實打實地論起軍事,他就只是一個門外漢。在叛軍佔據優勢的時候,曾有謀士建議他突襲長安,直接擊潰漢軍。但是,昏庸的劉濞並沒有認同這個建議,最終造成了自己的失敗。

而朱棣則不同,當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時,朱棣的部下曾建議他繞過建文帝部署的軍事重鎮,然後直接攻打都城南京。朱棣在沙場上廝殺已久,迅速看出了此計可行。於是,他果斷地突襲南京,成功地掌控了戰局。兩人的軍事才能,實在不是一個水平的。

正是由於這四個原因,劉濞和朱棣一個成功一個失敗,使歷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參考資料:

【《漢書》、《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