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學富五車是什麼意思?五車是哪五車?五車指的是什麼?

古代經常用“學富五車”誇讚飽學之士,那麼“五車”到底是什麼?

中國作為“儒學”大國,從古至今都特別尊重讀書人。因為讀書人不僅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而且也可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發揮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對於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都功不可沒。

大家只要翻開史書就會發現,幾乎所有書籍都對讀書人,充滿了難以抑制的溢美之詞。博學多才、才高八斗、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等成語,也都是對學問淵博之人的褒獎和讚揚。但是在誇讚讀書人時,使用頻率較高的成語卻是“學富五車”。

所為“學富五車” 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指的是是一個人的學問可以裝滿五輛馬車。當然這裡面所說的“五車”只是一個虛指。這個成語最終想表達的實際意義,其實是對一個博學之人的尊重和崇敬。

特殊政體影響之下的“讀書熱”

1。古代讀書人的終極目標

隋煬帝楊廣開科舉取士先河之後,一直到公元1905年被徹底廢除。歷經了1300年曆史的“科舉制”,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作為歷朝歷代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科舉制”對於國家和讀書人來說,是一種絕無僅有的雙贏考試體制。

在“科舉制”的影響之下,各個朝代的讀書人可謂前仆後繼,都希望能夠透過科舉考試,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升官、發財、娶老婆”。這一點其實可以從宋真宗,趙恆的一首詩中獲得重要線索。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從這首“勸學詩”中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在古代封建社會中讀書,已經成為了一種自上而下的風潮。因為只要用心讀書並進士及第就可以實現個人價值。並且成為古代社會中的“人上人”。

2。讀書僅為“科舉”的社會現實

這種誘惑力和至高無上的人生願景,對於任何一個讀書人來說都無法抵抗。就像唐朝詩人孟郊一樣,在四十幾歲進士及第之後,為了表達自己中舉的心情,會比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但是大家也應該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考中進士,並獲得“勸學詩”中所描寫的一切。就比如身受“科舉制”荼毒的范進,從20歲開始應試一直到54歲才中舉人,並且因為高興過度而出現了“失心瘋”。

筆者認為經過對比之後發現,這兩個人的不同遭遇,其實就是封建“科舉制”的本質。所以古代有很多人讀書其實,只是為了“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

尤其是對於一些生於貧苦農家的讀書人來說,他們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改變人生。

在這種政治體制和科舉考試的影響之下,很多寒門子弟都削尖了腦袋,甚至不顧一切的去研讀所謂的“聖賢書”。廢寢忘食、螢囊映雪、鑿壁借光、懸樑刺股等成語,就是古代社會中男兒們,讀書時最真實的形象和精神體現。

在這些古代讀書人之中,曾經出現了很多對古代社會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的“聖賢”。比如大家比較熟知的儒家先賢,“至聖”孔子、“亞聖”孟子,以及道家代表人物“道聖”老子和“莊周曉夢”的莊子。

這些古代先賢和聖人們,不僅是普天之下讀書人的始祖。而且他們也為後世讀書人,樹立了“勤學苦讀”的典範。

筆者認為如果用滿腹文章、下筆成文,去形容這些學問集大成者,根本無法表達出他們廣闊的思想境界,以及“富有四海”的知識儲備亮。

“學富五車”的實際內涵是什麼

1。“學富五車”的出處

“學富五車”這個後世流傳甚廣的成語,其實出自道家重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撰寫的《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這句話雖然之後短短的八個字,但是卻道出了惠施是一個博學多才之人。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去分析,實際上說的是惠施是一個知識廣博的人,他所讀過的書或寫過的文章,足足可以裝下五輛馬車。雖然這樣說有一點誇張的成分,但是卻足以證明惠施具有真才實學。

“學富五車”中的“五車”,原意是指五車書。但是其衍生意義卻是指博聞強記、學識淵博。古人之所以用“五車”去形容一個人的學問廣博,主要與當時的實際社會背景有很大關係。

2。“學富五車”的實際知識量

莊子和惠施都生活於戰國中期,這一歷史時期尚未有紙質書籍出現。所以無論是人們所看之書,還是平時用來寫字的“紙”,都是一種用竹篾串和緯編,連在一起製成的“竹簡”。人們在寫書或者寫字的時候,都會使用刻刀在“竹簡”上刻字。

如果按照每一卷“竹簡”可以刻1-3千字來說,如果想要寫完一部幾萬字的書籍,至少需要用十幾卷“竹簡”。從這個方面去分析可以得知,一輛馬車可以承載100卷“竹簡”,五輛馬車也只不過才能裝500卷“竹簡”,大約有50-150萬字左右。

但事實上古代的很多書籍,根本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字數。所以,如果單純的從“學富五車”的知識承載量上來看。假如按照現代書籍的字數來做對比,可以得知也就是一個“2G 隨身碟”就可以搞定。

即使是換算成紙質書籍,每一本書的字數大約為5-10萬左右,“學富五車”也就是5-10本書而已。所以筆者認為古代人所說的“學富五車”,但從知識量上來看並不是太多,但是要加上古人的思想和學說,這個承載量就無法用具體數字計算了。

3。“學富五車”的實際內涵

(1)“五車”學問背後的真意

“學富五車”實際上只是一個虛指,並不是說惠施就寫了五車文章,或者說只是看了五車書。如果按照這種知識量來看,現代社會中即使是一箇中學生,都要比惠施的知識儲備量高很多。

所以大家在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區別對待,如果按照古代人都使用“文言文”創作書籍來看。相信莊子說惠施的學問可以“學富五車”,就應該比現代人所知曉的,知識容量至少要翻5-10倍。

因此筆者認為“學富五車”的惠施,絕對是一個古代文化牛人。再加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局面的影響,一個能夠被莊子評價為“學富五車”的人,想必也不會是一個小角色。

惠施被時人尊稱為惠子,他是戰國中期名家“合同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合縱”思想的主旨就是“合縱抗秦”。同時他既是“合縱抗秦”思想的發起者,而且也是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組織者。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惠施其人,作為戰國時期的一個大思想家,雖然沒有其他學術流派的代表人物名氣大。但是他的“合縱抗秦”思想,其實與“縱橫家”蘇秦相差無幾。作為“合縱”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本人博學多才也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2)“學富五車”對讀書人的讚譽

作為同一時期的另一位思想大家莊子,能夠在其著作中提到惠施,並稱之為“學富五車”,這說明惠施在當時也應該是一位,知識十分淵博的思想家。雖然莊子在“惠施多方,其書五車”之後,又寫到“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這句話的大意就是惠施本人的思想雜亂無章,而且他在表述自己的思想時,也曾出現過言辭多有不當的現象。但是這也不能否認惠施“學富五車”的真才實學。筆者認為惠施其實就是古代讀書人的一個代表。

他“學富五車”的研學精神,不僅受到了後世人的推崇,而且也成為了人們對學問淵博之人的代稱。如果哪個讀書人被人譽為“學富五車”。這不僅僅是莫大的榮耀,而且也是古人對讀書人的一種崇敬。

“學富五車”中“五車”到底有多大

《墨子·魯問》一書中,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功,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這段話其實就揭示了“五車”的真正答案。

墨子作為墨家的創始人,他除了提出了“兼愛”、“非攻”思想之外,其實還是一個涉獵比較廣泛的實踐者。這段源於《墨子·魯問》中的對話,實際上說的是墨子所造的馬車,其容積可以裝載五十石的貨物。

如此之大的馬車如果用來裝書,或者是形容一個人的學問,想必無論從哪個角度去分析,都足以證明惠子是一個博學多才之人。即使是用“學富五車”去形容,一個飽學之士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事實上“學富五車”的真實含義,並不是誰的學問一定能裝下五輛馬車,或者說要比五輛馬車還要多。其深意就在於用具體的量化標準,去形容一個人的知識儲備量,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社會,都是一個十分新穎的說法。

有“宋末三傑”之一稱號的文天祥,曾在被俘之後的絕筆中寫道:“孔曰成仁,孟曰成義,唯其義盡,所以至仁;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句話所表達的其實就是,對讀書人之所以學習的靈魂拷問。

所有讀書人在讀聖賢之書時,學道了“成仁取義”的道理。既然學會了這種思想和精神境界,就應該無愧於自己和他人。這其實才是“學富五車”的真正內涵,學到的知識和思想,就應該用來昇華自己的人生價值。

結 語

普天之下每一個讀書人都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博學多才”、“學富五車”之人。但是大家如果深入挖掘知識淵博的內涵,就會發現無論是“博學多才”,還是“學富五車”的最終目的,其實都不是為了科舉考試。

作為一個“富有詩書氣自華”的讀書人,其實最需要的就是讀書人的氣質。要不然縱然有“學富五車”的知識,也無法達到昇華個人思想的魅力,在這種前提下即使知識再多也無濟於事。

【參考文獻】

庾晉《“學富五車”與“才高八斗”的來歷》

葛劍雄《“學富五車”是為看清書本背後的世界》

伊雲《“學富五車”與“才高八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