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日本和服在明治維新後為何出現了低潮?和中國的服飾有什麼相似之處

對於日本和服,你到底瞭解多少?和服是日本的一種傳統文化,在日本人們的地位相當的崇高,但是它在明治維新後卻出現了低潮,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一、明治維新前的和服

明治維新的和服,我們可以分為六個時代進行談論。

第一是奈良時代;此時為日本的上古時代,服裝為粗布服裝,窄袖斜襟,與古代中國穿著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使之制度化的,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日本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的規定,使得最初的“和服”出現了。

第二是平安時代;由於當時國風的盛行,日本和服擺脫了國外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特色,其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其中“唐衣”和“十二單”就是當時的服飾代表。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圭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

第三是鎌倉時代;此時國家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衰退。與此同時,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這一時代特徵也反映在服裝上。而且當時的元朝統一中國後,多次侵犯日本:日本人為了便於戰爭,服裝就回歸樸素,寬袖又改成窄袖。

第四是室町時代;此時的衣服上印有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估計家紋數目超過二萬種),而且便服設計禮服化。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女裝則朝簡單化發展。

第五是桃山時代;織田信長的安土、桃山時期(十六世紀中葉),人們開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女子流行穿著小袖:雖然美麗,但比起唐衣之類,還是簡陋。

最後就是江戶時代:此時日本服裝最為繁盛,男裝、女裝特色的基本格局已定,而到了明治時代,和服就定型了,一直到現代也沒有太大變化。

二、關東大地震的發生

關東大地震是發生在1923年9月1日,而日本關東地區的地震震級為7。9級。

地震災區包括東京、神奈川、千葉、靜岡、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萬人喪生,2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65億日元。地震還導致霍亂流行。為此,東京都政府曾下令戒嚴,禁止人們進入這座城市,防止瘟疫流行。日本關東大地震造成巨大災難,死者和下落不明者共達14。2萬人。

關東地震的強烈衝擊,使得日本全國深陷於悲痛之中。

三、地震後的服裝發生的變化

日本的和服,歷來主要以自然景物和生物為圖案,繪綴在和服上的嬌嫩的樹枝、盛開的鮮花、潺潺的流水、啼唱的小鳥,顯示出寧靜祥和,反映出日本人熱愛自然的文化心態。但是,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舉國一致崇尚質實剛健,社會風氣為之一變。與之呼應,被稱為“日本大勝利形”的櫻花和旭日旗(日本軍旗)、菊花和日章旗(日本國旗)、櫻花和鐵錨搭配的圖案,以及描繪戰鬥場面的圖案,開始闖入祥和寧靜的和服世界。這類圖案的繪製者“試圖讓人們穿上這種服裝,在心理上投入這場戰爭。”美麗的櫻花和菊花因此潛伏了騰騰殺機。戰爭結束後,和服又被染上顯示勝利氣氛的紫紅色,形成了圖案與色彩並貌的流行。

在普選運動、農民和勞工運動蓬勃開展,政府呼籲民眾參與社會政治的大正民主時代,“洋服化”得到進一步推動。同時,在這一年代,日本羊毛、紡織工業的迅速發展,也為“洋服化”提供了物質的保障。男式服裝方面,由於國外設計技術的大量引進,並針對日本人的體型做了修正,西服日漸成為服裝主流。女式服裝則由於婦女就業範圍的擴大,職業婦女的劇增,也使“洋服”流行。

在昭和年代的戰爭期間,由於“國家總動員法”的實施,軍服、官服、國民服、標準服、學生服均實行了徹底的“洋服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一時期,作為西方文化載體的一些“外來語”詞彙已被打入冷宮,但同樣與西方文化密不可分的“洋服”卻依然受寵。

在這樣的背景下,關東大地震發生。在地震時由於很多婦女兒童仍然穿著和服,從而造成行動不便,結果遭遇了不幸,或身體留下殘傷。在這地震之殤的推動下,日本婦女發起運動,推進女裝西洋化,改穿套裙或其他服裝,而傳統的和服只在特殊的場合穿上。

四、女性和服

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溼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於和服比較寬鬆,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各種和服在款式和穿著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異”,正是這些“小異”,具有服裝的一項重要功能:顯示身份、年齡、所屬的社會階層。以女性的和服為例,這種“小異”主要表現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所謂“留袖”,即袖子相對較短。“黑留袖”和服往往點綴有精緻的花紋,它是中年婦女的禮服,一般在比較隆重、莊嚴的場合,如婚禮、宴會時穿著。“色留袖”是有各種顏色的和服,穿著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輕,也是隆重場合時穿著的禮服。“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婦女的傳統服裝,比較豪華,一般只在慶賀典禮、畢業,以及新年時穿著(今天,即使在這種時候也很少有人穿著這種和服)。所謂“振袖”就是長袖,往往長達1米左右,垂至腳踝。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色無地”的和服,在平時穿著。“色無地”沒有花紋圖案,但有顏色。

通氣,是和服的一大優點和特徵,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開合。不過,這種開合,尤其是衣襟的開合,有許多講究。不同的開合,具有不同的含義,顯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藝人在穿著和服時,衣襟是始終敞開的,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處繫上帶子。這種穿著方式,不僅給人以一種和服似脫而未脫的感覺,顯示一種含蓄的美,而且能顯示從事該職業的婦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從事該職業的婦女在穿著和服時,則須將衣襟合攏。但即使是合攏衫襟,其程度也有講究,並以此顯示穿著者的婚姻狀況:如果是已婚的婦女,那麼衣襟不必全部合攏,可以將靠頸部的地方敞開。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則須將衣襟全部合攏。

綜上,日本和服雖然確確實實經歷了低潮,但是其依然是日本不可割捨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時至今日,日本和服依然有著其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