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春節是什麼樣的?元正和正旦有什麼風俗?

之後隨著文化的不斷髮展,人們又找到了幾個固定的日子來舉行一些特定的儀式,於是漸漸地成為了節日。

其中正月初一一般被視為新年的開始,因此被古人稱為“元正”或者“正旦”,這一天很早就被人們視作重要的日子,而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已經有許多約定俗成的節日儀式和活動了。

不過相比於現在熱鬧萬分的春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節日氛圍並不濃重,人們在春節最重要的事情是驅邪避災,這也使得那時的風俗和現在迥然不同。

由於元日是新年的開端,因此全國的百姓對於這一天都十分重視,魏晉時期的宮廷中,每年的這天都會在宮中舉辦例行的朝會。這次朝會的內容並不是嚴肅的工作總結,而是一次盛大的宴會。

在朝會開始的時候,會有樂隊奏樂,然後百官進入朝堂,按照品級依次坐好。待皇帝在鼓樂聲中進入之後,百官會依次進拜,之後是外國使臣的入賀。在他們賀拜完畢之後,皇帝會進入後宮稍事休息,然後在酒菜準備完畢之後,皇帝會再次來到宮殿大廳,接受百官的獻酒並與眾人一同用膳,晉朝文人傅玄在自己的《元日朝會賦》中對於宮中宴會有這樣的形容:

前三朝之夜中,夜燎晃以舒光。華燈若乎火樹,熾百枝之煌煌。六鍾隱其駭奮,鼓吹作乎雲中。

在南北朝時期,北朝的地方官員會和都城官員一同參與這個宴會,而東晉和南朝的地方官員則會在自己的任職地舉辦類似的活動,比如曾經擔任荊州刺史的陶侃,就曾經在元日這天和自己的下屬一道舉行宴會,而他用提前準備好的木屑防滑除溼的事情還成為了一時之美談。

除了官員之外,當時的百姓在過年的時候也會聚集到一起,在這一時期家族是最重要的社會組織,因此人們的聚會也是以家族為單位的,他們會在這一天的一大早就起來,然後穿戴上新衣帽,向自己的家人拜賀。

在拜賀的同時,人們需要飲用椒柏酒和桃湯,不過在元日當天人們飲酒的順序和平日裡十分不同,是按照先幼後長的次序進行的。這主要是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新年意味著成長,而對於老年人來說,則是又老了一歲。

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家族內部的相互慶賀之外,友人之間的走動似乎是很少的,這可能和當時混亂的局面有著直接的關係,人們對於未來的發展缺乏足夠的信心,因此節日氛圍也遠沒有現在熱烈,人與人之間的聯絡也不夠熱絡。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新年對於人們來說,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舉行一些驅邪的儀式,來祈求在新的一年中能夠免受災禍,有更好的運勢。為了這個目的,人們也會在這天食用一些特定的食物來為自己討個好彩頭。

在上面提到的椒柏酒和桃湯就是其中之一,在古代的時候,花椒和柏樹的樹葉都被視作能夠強身健體的靈藥,因此用這兩種原料製成的椒柏酒就成為了人們新年的必備飲品,因此來祈求在新的一年中身體健康。而桃符一直被認為有驅邪的作用,因此古人也會用桃木煮出桃湯在新年飲下,因此來起到辟邪的作用。

除了這兩種必備的飲品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百姓還會在新年使用幾種特殊的食物,這些食物和椒柏酒還有桃湯一樣,都是為了驅邪強身準備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膠牙餳、五辛盤和雞子。

膠牙餳和現在北方百姓在過年時食用的麥芽糖十分相似,其也是一種極具粘性的糖果。人們在新年食用這種糖的目的是為了檢驗牙齒十分堅固,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就將牙齒堅固與否視作身體健康的重要表徵,而能夠吃這種糖說明身體沒有問題,這也是為新年討一個好彩頭。

而五辛盤則是由五種辛辣的蔬菜擺放在一個盤子裡,這五種蔬菜的選擇根據地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別,但一般都是蔥、姜、蒜、韭菜和蘿蔔。食用辛辣的食物有驅寒的作用,而同時食用這五種食物則被視作能夠調和五臟之氣,使得人的氣血通暢,因此其也是新年時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

除了以上兩種之外,當時的人們往往會在元日當天生吞一枚雞蛋,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為雞蛋有避瘟的作用,在那時瘟疫對於人們的健康是有很大威脅的。有些地方的百姓甚至還會在生雞蛋中加入麻子和紅豆,來增強其消除疾病的功能。

不過在梁武帝蕭衍在位時,其本人崇信佛教,鼓勵人們素食並禁止過度殺生,因此過年吃生雞蛋的習俗在南方地區被取締,而北方則依然保留這種做法。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在新年時食用的特殊食物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那時新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為自己和家人祈求在新的一年中可以身體健康,消災免禍,這可能和當時動盪的局勢有直接關係。

在魏晉時期百姓的迷信心理還是很重的,因此人們認為一些糟糕的事情或者疾病都是由鬼怪帶來的,因此除了食用特殊食物來強身健體之外,他們在新年的時候還會準備一些有驅鬼功能的小飾品,以此來保護自己免受鬼怪的侵害。

當時最常見的小飾品是卻鬼丸(又稱怯鬼丸),這是一種用蠟和雄黃混合而成的小藥丸,人們會將這些丸藥佩戴在身上,男人一般佩戴在左面,而女人則戴在右邊。據傳當時有一名叫做劉次卿的人,他看到一名書生走在街上,百鬼看到他都紛紛迴避,便上前詢問其原因,書生說是因為其師傅給了他一枚丸藥,劉次卿便仿造了這個藥丸,發現也很靈驗,這種做法也就流傳開了。

除了卻鬼丸之外,人們也會對自己的家門進行裝飾,來防止鬼怪在新的一年騷擾自己。其中最常見的裝飾有三種,其一是門神像。當時的門神是神荼和鬱壘,據說他們住在度朔山的桃樹下,每當發現害人的鬼他們就會將這些鬼用葦繩抓住喂老虎,因此人們便將他們的畫像張貼在門上來威嚇眾惡鬼。

除了他們的畫像之外,他們的住所桃樹和抓鬼用的葦繩也被認為有驅鬼的功效,因此人們會在門上掛上桃木刻成的桃符以及用蒲葦編成的葦繩來加強驅邪的效果。

除了和神荼鬱壘相關的這幾種東西之外,魏晉時期的百姓還會在門前放上鐵製或者木刻的雞,或者在門上貼上雞的圖案,更有甚者,還要有人會殺一隻雞放在房門上來起到驅邪的作用。之所以他們認為雞也有驅邪的作用,是因為傳說在堯在位時候,有一種叫做重明的神鳥,其也被人們叫做雙睛,據說這種鳥形狀和雞類似,其能夠驅逐虎狼等猛獸,連妖精鬼怪都對其畏懼不已,因此人們認為在門上貼上雞的圖案或者防止擺件能夠起到鎮宅的效果。

關於這種神鳥,還有另外一個傳說,那就是其來去不定,並不是每年都會出現,但是其對於乾淨的地方十分喜歡,因此人們會在新年這天打掃門戶,來邀請重明落到自己家門前,保證自己在新年裡的平安。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百姓在新年中使用的裝飾物中,我們也能看出當時的節日氛圍遠沒有現在濃厚,不過他們為了驅邪避災而使用的裝飾品後來發展成為了福字和春聯,這也是春節文化的源頭。

魏晉南北朝時期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這讓中國的文化的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節日文化也是如此,在這段時間裡誕生了許多特有的春節習俗。但是由於時局的動盪,讓魏晉南北朝的春節更像是一次驅邪祈福的儀式,和現在熱鬧的春節文化相去甚遠。

那時人們在春節的時候,最重要的訴求便是祈求來年能夠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為此他們要在元日這一天吃許多特定的食物,像強身的椒柏酒,五辛盤以及能夠驅邪避瘟的桃湯和生雞蛋,這都體現了百姓對於健康的期盼。

在春節當天,南北朝的百姓們還會在門上貼上門神的畫像,神鳥的塑像以及能夠驅邪避鬼的桃符,這些都是後來常見的春聯和福字的雛形。當時人們對於驅邪的過分重視從一定層面上也顯示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動盪和人民的不安,他們在驅逐的惡鬼可能是戰爭也可能是政府的苛政,體現了亂世百姓的辛酸與無奈。

注:

本文中關於魏晉南北朝時代春節風俗的描述,參考於《中國全史·習俗卷》

本文引用的賦文,出自傅玄的《元日朝會賦》

瞭解更多歷史故事,歡迎點贊,關注,轉發推薦,感謝大家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