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劉禪輕易開城門投降,是歷史上一件讓人惋惜不已的事情,真相是什麼

劉禪輕易開城門投降,是歷史上一件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又讓人惋惜不已的事情。一般來說,君王如果投降,都是在經過數場血戰,經過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丟失,最後被人直逼京城的情況下才發生的。有時候,就算京城被破,君王也不會輕易開城門投降,而是會轉移到另外一個城市,組織人馬繼續抵抗。

可是當鄧艾以兩萬疲憊之師打進來的時候。整個蜀國境內卻基本上放棄了抵抗。諸葛瞻帶領兵強馬壯的御林軍,在出師抵抗的時候,一開始就哀兵不斷,最後被打得落花流水。鄧艾就這樣,帶著疲兵,孤軍深入,竟然一路勢如破竹抵達成都。

成都也是經過多年經營的古都,其城防其實是相當不錯的。而且裡面肯定糧草充足。劉禪若是固守城池,抵抗半年時間,應該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可是,劉禪卻在這時候,沒有組織任何抵抗,就拱手讓出城池,開門投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關於這個問題,後世有不少議論。普遍的觀點是,劉禪是個貪圖享樂的平庸之君,正是由於他害怕被殺,放棄抵抗,才會出現這種離奇的事情。不過,我今天想說的是,劉禪投降,看起來離奇,其實是必然。鄧艾攻進蜀國,不是僥倖得勝,而是壓垮蜀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朝中無將。

蜀國進入後期的時候,武將方面確實已經非常匱乏。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有人說,這是低估了廖化。老實說,還真沒有低估他。廖化一生實在沒什麼作為。這樣的人都被委以重任,可見蜀國確實武將凋零。

當時蜀國可以稱得上大將的,唯有姜維和夏侯霸。可這兩個人,一個是被諸葛亮從外地找來的,一個是從魏國投降過來的。蜀國本地土生土長的大將,一個都沒有。

更何況,就算是姜維、夏侯霸,當時也都在前線對抗魏軍。朝中具有帶兵能力的人,一個也沒有。

當時鄧艾打進來的時候,劉禪是派誰去抵抗呢?諸葛瞻。諸葛瞻作為官二代,本身就沒什麼能力,又是文官,而且還自以為是,怎麼能打仗呢?當然了,就算諸葛瞻不自以為是,其實也沒用。他手下唯一有點計謀的人是黃崇,但黃崇不過有點計謀而已,並不是武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抵擋得住久經沙場的鄧艾的進攻呢。

二、野外無兵。

有人說,劉禪其實只要堅守城池,各地勤王的援軍都會陸續趕到。鄧艾的那兩萬疲憊之師,很容易就被打敗了。其實,這種說法,看起來有道理,實際上並不存在。當時蜀國真的沒有援軍。為什麼沒援軍呢?

一是蜀漢的主力大軍都在前線,由姜維帶領著,防守鍾會。不過,雖說是主力大軍,但其實除了在前線對抗魏軍的蜀軍外,地方上再沒有像樣的軍隊。一些位於吳國邊關的,也抽不出兵力前來救援。

二是整個蜀國的老百姓,早就不願意再打仗了。要知道,三國的仗已經打了幾十年了。而在三國之中,打仗時間最長、最勤的,就算蜀國了。不但劉備時期四處征伐,諸葛亮時期、姜維時期,也沒有停止過出兵征伐的步伐。所以,蜀國的老百姓,早就對打仗之事苦不堪言。從鄧艾打進來的時候,沿途郡縣全都投降就可以看出,根本就沒人願意打仗。

三、皇帝無志。

說皇帝無志,當然說的就是劉禪了。在一段時間裡,很多人試圖給劉禪翻案,認為劉禪在劉備去世後,還能守住國家三十多年,說明他雖然不算是千古一帝,至少也是個守成之君。其實,他真沒有什麼值得肯定的。只不過不算太昏庸,沒有做過太愛吃喝玩樂、殺害忠良之類的事情罷了。

但就算沒殺害忠良,他也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支援諸葛亮、姜維北伐,不過是早就制定好的策略,是他的慣性使然而已。

這樣一個沒有志氣的皇帝,當鄧艾打進來的時候,聽到大家一說,心中一怕,立馬就決定投降。

四、大臣無節。

蜀國的大臣,當時除了姜維,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幾個有氣節的。諸葛瞻父子最後戰死,也並不表明他們有什麼氣節,而是一種自暴自棄的表現。除此以外,包括譙周等人,都不願意以死殉國。等鄧艾打過來,接管了成都以後,也沒出現過什麼死節之士。

當然了,我們可以說這些大臣是反對內戰,愛護百姓的表現。比如極力主張投降的譙周,史書上就是這樣評價他的。因為之前他就多次反對姜維北伐,他的主張是始終如一的。說他是投降派,也算不上。

但不管怎麼說,總之在大臣中,沒有幾個願意抗戰到底的。

由此可見,蜀國投降,確實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