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古代文化為什麼會被科學家們群起而攻之這裡面有什麼深層的原因

中國這片土地上經過了千年的演變,歷經無數朝代,人人代代相傳,發展出了獨特的中華文明。

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中華傳統文化再度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所以關於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摒棄也逐漸成為我們思考的大計。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前輩們的確為我們留下了值得驕傲的歷史文明和優秀的文化,但與此同時千年的封建統治也留下了一些腐朽思想。

於是新舊文化就在思想開放、科技發展的今天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其間有人欣賞,有人抨擊。

比如《易經》這部奇書多次被科學家們群起而攻之,就連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都在痛批《易經》的存在,認為其毫無邏輯可言,更是阻擋了中國古代科學的探索與發展。

《易經》真是毫無邏輯嗎?這其中又講了一些什麼,且讓我們探討一下事情的真相。

《易經》是什麼

人人都在討論《易經》該不該傳承下去,那這本書到底是什麼?又有什麼作用呢?

《易經》的原名便是《周易》,它是一部中國古代的經典書目,相傳為周文王所著。

《周易》的存在是為了占卜,周朝時期,時代落後,人們面對無法解釋的天象和自然十分驚恐。

後來先民們便創造了一個控制天象自然的神,《周易》的存在便是為了測出吉凶和天災人禍,引導人們趨利避害,透過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種種說明卜算結果,這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歸納法。

這種用法一直延續到了春秋時期,《周易》也被儒家孔子和其弟子進行了闡述發展成了《易傳》,後來道家老子也根據《周易》著作了《老子》。

所以說道家思想與《周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至於一些道士會推算演變,著名的道家人物如諸葛亮、徐茂公等人都是擅長周易的。

而《周易》的用途和內容也隨著時代而變化,在漢朝前已經演變成了一部講究哲學、修身養性、安邦定國的書籍了。

但是這樣一本書又怎會被楊振寧教授痛批呢?

楊振寧教授的見解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然逐漸向著世界強國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經驗告訴我們科學便是第一生產力。

因此我國飛速培養了一批批的先進科學技術人才,建設國家。

但現在卻發現網路環境上科學與玄學之爭延續久已。

就連楊振寧教授也公然批判《周易》的存在。

“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楊振寧教授毫不留情面地批判了《周易》文化對中國古代科學的消極影響。

2005年,楊教授更是公開發表文章明確表示,所謂《周易》已經在干擾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了,正是因為它,我國近代史才沒能萌發出近代科學。

楊振寧教授也做出了具體說明,“周易”思想阻礙了人們技術創新方面的發展,以至於近代官員將西方先進技術認作是“奇技淫巧”。

其次是中國固有的傳統思想已然成型,所以人們才不願意學習西方科技,還有主要的“天人合一”,都是阻礙。

而且就是因為《周易》的歸納法以至於中國缺少了重要的邏輯推演,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楊教授此言一出,引起不少經學家和各界人士的討論,他們覺得楊教授不懂《周易》,雙方各執一詞。

其實《周易》在現代一直存有不小的爭議,以至於涉及到推算、卜卦,人們都覺得是封建迷信。

實際上現代很多人都打著“周易”的偽科學行騙,導致真正的“周易”思想被淹沒。

《周易》根本山就不是科學著作,因此不用講究科學性,它本是一本哲學書籍,擁有著龐大、複雜的傳統文化思想內涵。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不少思想家受到《周易》的影響而誕生出不少派別,最主要的便是老子的道家。

《周易》是哲學,指引思想的源泉,研究未知現象,與科學相輔相成。

更何況《周易》誕生在周朝,其後並沒與阻礙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指南針等還是相繼出現,反而對中國近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所以說古人的智慧結晶,我們要辯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