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寫作背景是什麼?這首詩的原意是什麼內容?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非常有名,中小學必背的古詩詞,看似很簡單,老師講的時候往往把重點落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因為這是千古名句,而且最能突出整首詩的思想情感,卻忽略了第一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今天不說全詩,只說第一句“城闕輔三秦”。

先簡單說一下詩題,是王勃要送一個姓杜的朋友,到蜀州去做少府這麼個官,按唐朝官制,一個縣的最高長官是縣令,稱“明府”,下有文丞武尉兩個輔助,縣丞稱“贊府”,縣尉稱“少府”。

蜀州這個說法比較有意思,漢之後成都為蜀郡,唐朝改為益州,唐睿宗才改為蜀州,王勃時還沒有這個說法,算是一種混搭了。

三秦

長安地區,函谷關以西,關中之地,自古有“關中八百里平川”之說,這麼大一片平原,為了便於管理,漢以後便分為

京兆、左馮翊、右扶風

三地,後世稱三秦;另一說是秦亡後,項羽分其地位雍、塞、翟三國,也稱三秦。

總之,三秦就是關中平原大範圍的地區。這個解釋是沒有爭議的。

城闕

這裡爭議就來了。

大多數人認為,城闕就是代指長安,因為“闕”嘛,當然是宮闕,長安作為首都才能有宮闕。但問題是,王勃說的是“城闕”,而非“宮闕”。

“城闕”這個詞,在古詩詞中,有時候指可以是京城的宮殿樓闕,但並不是專指宮闕,比如《詩經》有句雲:“挑兮達兮,在城闕兮”,這裡城闕就是指城樓上的高闕,這個高闕通常可以做瞭望臺使用,有個詞叫“闕然為道”,就是指城樓兩闕的瞭望臺之間有道路相通。

於是又有人提出,此處的“城闕”,是指蜀州的城闕,如果闕不是特指宮闕,而是指城樓上的高闕的話,那麼是個城市就有城樓,是個城樓就有城闕,是說得通的。

那麼,城闕到底在長安,還是在蜀州,重點就在“輔”字上了。

輔,一般解釋為輔助或護衛。

則是城闕輔助(護衛)著三秦,若城闕是長安的城闕,這就沒道理,長安是京城,三秦是首都周邊的郊縣,自古只有郊縣輔助京城,沒有道理說京城輔助郊縣。大家都明白這個理兒,所以就解釋成這句詩是一個倒裝句,真正意思是“三秦輔城闕”,三秦大地輔助(護衛)著京城,或京城長安以三秦為輔。這樣一來就說得通了。

那麼,按照城闕在蜀州的解釋,能不能說得通呢?

我們知道,自從秦國收巴蜀之後,巴蜀就一直是中原的大後方,“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蜀州土地廣袤、物產豐饒,可以源源不斷的支援整個三秦大地(包括長安在內),穩定整個唐帝國的經濟文化。

照此解釋,似乎也說得通。

城闕輔三秦

以上兩種對城闕的不同解釋,也會改變首聯兩句的含義。

若按第一種,城闕在長安,那麼“城闕輔三秦”是點明瞭送行地點,下文說“風煙望五津”,五津代指蜀州,正因為送行之地在高高的城闕上面,所以才會望見茫茫的風煙。

若按第二種,城闕在蜀州,則是作者對友人的寬慰,你要走了,去的不是蠻荒之地,而是蜀州那樣物資豐饒的富庶之地,所以你不要難過,這實際是有讚揚之意了。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前一種說法更大眾化一些,但不論哪種理解,都不會影響整首詩的“壯別”之情,你更贊同哪種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