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東晉、南宋和南明的共同際遇與成功事蹟,這三個朝代的共同體!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分分合合、夢幻露電,盛產王朝與它們的代表人物皇帝,有三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中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下半場——東晉、南宋和南明,給後人留下太多嘆息。

東晉、南宋的共同際遇與“成功”事蹟。

最近因為“都挺好”而大紅的倪大紅老師曾在電視劇中塑造過一個角色至今讓我們記憶深刻,他就是司馬懿,他引領的司馬家奪取了最後三國勝利的果實完成了統一。

晉朝分為西晉和東晉,東晉是西晉的宗室司馬睿南逃後,在孫吳的故地上建立的政權,一個逃亡來的統治者又何以讓當地的百姓信服?

早在三國時期,孫吳就是一個十分穩定的地區,這地的百姓因為孫家的長期溫養,對孫家生有頗為深厚的感情。雖然歷經了西晉著短暫的大一統時間段,他們根本不信服突然空降的這位落難君主。

所以司馬睿採用了王導的建議,依靠門閥士族的力量,恩威並重。而王導背後的琅琊王氏因為輔佐之功,所以在朝廷的威望甚高,王氏和皇帝可以當庭對質,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因為門閥大族的輔佐,同時因為北方的五胡十六國政權也出現了內亂,無暇圖謀東晉,外無外患,內有琅琊王氏、陳郡謝氏以及本土顧、陸、周、張等大族的鼎力支援,東晉得以保持了長期分江而治的局面。

說到分江而治,很多人又想到了歷史上有著輝煌藝術成就的宋朝,歷史上的宋朝也經歷了北宋、南宋兩個歷史時期,南宋政權是皇室直系唯一南逃的趙構建立的,雖然南宋的藝術成就讓今人驚歎,可是維繫南宋政權的還是靠實力與和議,邊打邊談,以打促談,以犧牲岳飛為代表的主戰派生命的前提下,最終換來了不平等的和議與短暫的安寧局面。

同時,南宋的兵力在經歷與金人戰鬥後得以相對完好地保留,其次,當時金人內部產生了是否滅宋的爭議,因為西夏的強勢崛起和後來蒙古人的蠢蠢欲動極大程度的牽制住了金的精力,轉移了他們對南宋的注意力,所以宋朝才可以得以分江而治,延續了五世九帝,享國長達152年。

在分析古代歷史中,很多人會把南宋和一個同樣是歷史大朝代的尾聲南明做對比,前面提到了東晉和南宋都成功地實現了隔江而治,而在他們之後的南明應該按理說以史為鑑,有很大的成功複製的可能性,卻緣何在短短的四十年間就被徹底撲滅?

逐一分析,第一個原因是政權的正統性。

古人稱帝要合乎法理,要想當皇帝必須要有正統身份,就算是沒有也要給自己造一個,比如說劉備,起義時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東漢末年大字不識一個的劉盆子也被赤眉軍首領樊崇擁立為帝,所以不論誰當皇帝,實力是一方面,身份也需服眾。

南明的建立初期就遇上了這種大難題,明朝亡得太突然,任性的崇禎在自縊前甚至沒有來得及指定繼承人,太子與其他兒子全部離奇失蹤,按理說來,他們更有承襲的血統和法理。

南京六部等機構的設立非常健全,在此基礎上成立的弘光朝廷,卻因為朱由崧身份只是崇禎的堂弟,事實上缺少強勁的號召力,弘光朝廷被打垮後,南方各個地方的藩王眾多,但卻互相誰都不服誰。

這就和東晉和南宋的建立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司馬睿建立東晉,儘管也不是合法自然順位繼承,但司馬王室宗親全部損折在八王之亂和五胡南下。司馬睿有晉愍帝封的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陝東諸軍事的稱號,利於穩定局面對抗北朝。

南宋的建立者趙構是宋徽宗的親兒子,北宋其他宗親盡皆被金兵擄走,他本人有欽宗封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的稱號,趙構即位完全合乎法統。

一個國家就像一個公司,選不出一個服眾的董事長,政策無法下達快速執行。

第二個原因在於競爭者的實力和境遇。

身為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與外部競爭者之間務求做到實力相當,互相牽制,假如出現一家獨大的競爭者,則必須永遠都要處處提防,處處都要小心謹慎,不然稍一懈怠,就可能被獨大的競爭者乘虛而入,陷入萬劫不復之際。

與東晉政權並立的是五胡十六國,北地各族政權互為攻伐,也做不到事實上的統一。

與南宋並立的金、西夏、大理還有蒙古,北方地區的西夏和金都很大程度上消耗了蒙古人的戰鬥力,另外蒙古人內部既有紛爭,又把觸角伸向廣袤的歐洲腹地,足以牽制蒙古人的兵力。

反觀到了南明時期,不僅清政府已經深入長江流域,還有一個張獻忠建立的漢人政權大西,同時南明各小朝廷卻是誰也不服誰。

如果南明各政權與大西政權早日擱置紛爭,一致對北,面對清朝或許還有一戰之力,而各個南明小朝廷和大西沒有認清這重要一點,漢家內部紛爭不斷,互相拆臺,加上本身兵力有限,戰鬥意志薄弱,戰略目標模糊,這些因素極大影響了南明的戰鬥力。

而另一邊的清政府則征服了朝鮮,聯合了蒙古人,他們已經是了無後顧之憂,可以一鼓作氣,南明在他們面前註定是不堪一擊。

第三,則是對手的意志力。

甫一發端,滿人的野心就比當年的金人大了很多,興兵之時早就喊出了滅明口號,劍鋒直指中原地區,他們聽從漢臣建議,學會適應漢化,尊重中原的儒學文化,使得當時的中原百姓對他們並未生就太多反感之心。

清朝的法理性相對合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是因為清人的政權是從李自成手中“拿”來的,滅了明朝的不是清軍,而是李自成,所以清軍進入中原就打著“天下取自賊,而非明”這一信心滿滿的標語,讓中原百姓信服,儼然正統正義,堂而皇之去收服中原。

南京的滅亡原因實際上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出自內部鬥爭,覆亡的命運都是來自內部的不團結,南明朝廷至始至終都處於黨爭之中,大敵當前不是一致對敵,而是先搞內部鬥爭。

此朝廷與彼朝廷、閹黨和東林黨、朝官與義軍、不同義軍之間矛盾不斷,內訌不斷,即使沒有外敵入侵,南明政權也會因為黨爭內耗不斷自行瓦解,更何況還有大敵當前。

至始至終,南明朝廷都沒有穩定的疆界,穩定的地盤,也沒有構建起穩定的政治體系與軍事系統,恰似流星一般一晃即逝,更不用說創造出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了。

是故,在後世寫就的正史中,並沒有承認他的合法地位。

總體而言,南明區別於東晉和南宋、沒有成功隔江而治的原因內外都有,“攘外必先安內”是從歷史的沉痛教訓中生就,無論前生後世,絕不僅僅是流於一句口號。

南明殘餘的最後力量其實就是鄭成功軍事集團,他在清政府的步步緊逼中,於永曆帝逃竄緬甸、南明滅亡的同一時間段前往收復臺灣,鄭氏最後堅持在臺灣守住南明政權二十二年,算作是南明帝國降臨在中華大地上的最後一抹餘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