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朱元璋為何不敢攻打日本,只想要一個大明王朝,這個國家有啥用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喊出了我中華民族血氣方剛的最強音,對任何試圖覬覦中華利益的外國勢力,有著強悍的震懾效果。但從實踐操作層面來看,執政者無疑還要考慮到國力負擔、當時敵我地緣態勢分佈、主次要敵人的評估選定、戰爭的費效比,等相當複雜的政冶、經濟、外交、軍事、內政、佔領地行政等方面的可行性的評估。

明朝面對日本(東洋)政府的極度挑畔,終究沒有去征伐日本。說明了明太祖朱元璋,還是一個有很好的大局觀和戰略定力的精明皇帝。朱元璋都不敢去攻打日本了,為什麼還要這麼說呢?

先來看看史實記載。朱元璋於1639年《明祖皇訓錄·箴戒》中,以“祖訓”的形式,告誡後代之君,“凡海外夷國如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西洋、東洋及南蠻諸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即北元)逼近中國西北,世為邊患,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文中15個不徵之國之中,赫然就有東洋(日本)在列。《明太祖實錄》載,1641年,諭省府臺臣“海外夷國為患中國者不得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得徹用兵”。又於1665年將上述之文載入《皇明祖訓》(明祖皇訓錄的前身)中,作為明代後世之君的治國規範。

由此可見,經歷這麼多年,明太祖一直很擔心後世之君,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攻此15國。從中我們發現,由於以下這幾種因素的限制,太祖雖然考慮過出兵,並懲罰日本,但最終還是放棄去征討日本的想法。

一,戰略層面上的限制

從戰略上看,北元為患逼邊,是明朝國防戰略的主要矛盾。被打敗的元朝政府雖已潰逃至北漠,降格為邊患,但臥榻之側尚容他人鼾睡。何況還是前政府所構成的邊患,自然不可等閒視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與“斬草除根”之警語,必時刻映在朱元璋同志的眼簾前。鞭策著明朝的國防力量身不卸甲、馬不摘鞍地枕戈待旦去防備北元邊患。

同時,明朝重修萬里長城,沿邊設立重鎮。也暗示著明庭的戰略重心指向哪裡。在明庭將帥的眼中,,北元是很明顯的肘腋之患,而日本僅為疥癬之疾。一個聖君就應該具備“風物長宜放眼量”,和不為自己的衝動所左右的閒定大氣的心理品質。

二,中華文化和中華軍事思想上的限制

“劍雄品評”認為,脫離當時的時代,去談戰爭行動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現實的。依當時明初的社會條件和國力資源,以及明朝是正統的中國軍事思想衣缽繼承者這方面來看,“大陸至上”的軍事思想文化的桎梏,讓每一代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都攜帶著天然的“重陸權、輕海權”的戰略遺傳基因。

從習慣了“遠交近攻”的捭闔謀略,到秉承儒家之“內重大一統、外柔眾邊夷”,也決定了作為前政府的北元雖已崩潰,必被窮追猛打,而日本雖畔,卻被放了一碼的結局。

三,前車之鑑和戰爭費效比的限制

史實有云,朱棣曾兩徵越南,越南與日本比起來,陸域與大明接攘。在理論上,大明軍力征伐越南,明顯要比征討日本容易的多。而實際上,永樂朝大軍也確實秒滅了越南政府。然而,正如朱元璋所憂,“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即便打敗了越南軍隊,但後續的佔領,卻因管制不易、軍令不達、反叛不斷、尾大不掉,讓征伐的將帥非常的頭疼。

即便疲於奔命平定了反叛,也往往安穩不了幾日。佔領越南後的戰爭費效比,也是讓永樂大帝深深的醉了。還有一件史載之實,便是前朝元帝忽必烈遠征日本之戰,其半遇神風,折戟沉沙的兵敗教訓,猶在朱元璋的眼前。以太祖之精明韜略,豈會自甘於削足適履、勉為其難,去逞這一時口舌之快。而棄北元正面的威脅於不顧?

事實上,本文所提的征討日本的背景,來源如下。明國初定,大明為宣揚國威,外柔邊夷蕃國,向各國遣派使臣。而日本一反常態殺了大明遣使,明太祖聞知此事,勃然大怒,揚言欲遣百萬大軍,使千艘艨艟,一舉踏平小日本。

話是出口了,但千艘能防禦颱風的戰船在那裡?遣百萬大軍伐日,豈不是置北患於不顧的傾巢而出,國內防禦怎麼辦?打敗日本軍隊易,佔領這個“非吾族類,其心必異”的外族之地後,豈不蹈置孤懸海外的大明軍隊於時時被吊打、不勝侵擾之轍?

結合明人高岱之評說:“夫以當時熊虎之將,席百戰之威,其於蕞爾小夷,豈為難克?然於敝中國多矣。彼既不足為中國患則已,又何必塗炭吾赤子而邀無益之功邪?”,以舉國之力征伐日本又何嘗不是以塗炭吾赤子而邀無益之功邪?況且,日本政府一反躬事盛唐的阿諛奉承之態,敢殺大明遣使,分明也是謀定而後動之舉。

當初,日本攝政王、懷良親王政府就分析了形勢,認為明朝初得政權,需以鞏固國內、防禦北元邊患為重,不大可能調集重兵,遠渡重洋征討日本。自此後,日本開始不服大明朝的管束、常以倭兵襲擾我大明海疆。 而大明朝也以“海禁絕之”的消極防禦,斷絕了與小日本的往來。日本之不伐,非太祖雄心之不武,重洋之隔、元患之急、立國之初、文化之梏,救了小日本。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