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的吃醋是什麼意思?敲竹竿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嗎?

在我們的語言體系中,有一些詞彙很難從字面上直接得知其含義,這些詞彙往往有自己獨特的來歷,具有一定的特殊含義。

舉例來說,“吃醋”,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詞形容的是親密關係中因嫉妒而產生的心酸之感,其來源則是房玄齡的正妻盧氏寧願飲下太宗賜下的毒酒也不願意太宗給房玄齡納妾這一典故。當然,毒酒是假,房氏吃醋卻是真,留下了一段佳話。

類似的還有“敲竹竿”,據說是清末鴉片氾濫,毒販將鴉片藏於船篙之中,知曉內情但又打算高抬貴手的官員就會輕敲竹竿來示意毒販送上“封口費”。

上圖_ 古代廁所(文化)

這樣的詞語還有解手。

這是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少的詞彙,僅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仍然有大量的使用。

至於其含義,大部分人都很清楚,是“上廁所”之意。

但僅從字面上來看,“解手”就是“把手解開”,與上廁所可謂是完全沒有關係,很難從字面上得知其含義。

那麼,“解手”一詞,為什麼是上廁所的意思呢?其背後的典故又是什麼呢?

在網上進行一個簡單的搜尋,就會搜到大量的相關文章,這些文章大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也就是“解手一詞來源於明初大移民”這種說法。

但目前網路上最為盛行的“移民說”其實並不是唯一的說法,而且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上圖_ 唐代的陶廁模型

一、 音訛說

早在1997年,駱偉裡就寫過一篇論文叫做《解手來源之我見》,這位駱先生,可是現任《漢語大詞典》編委、蘇州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可謂是中文學界的泰山北斗。

在駱教授的這篇論文中,他提出的觀點與明初移民毫無關係,而是指向了一個“解溲”的生僻詞語。

駱教授認為,“解”本身就有“排洩”的意思,人體排出汗液、大小便都可以與“解”相關,譬如說《論衡·寒溫》中就有“人中於寒,飲藥行解,所苦稍衰”的記載,人受寒涼之後上吐下瀉,這個時候吃些藥,排洩之後,情況就會有所好轉,也就是說,東漢時期,“解”就可以直接指代“上廁所”了。

而“溲”這個詞,同樣也有上廁所的意思,《扁鵲倉公列傳》中就有記載齊王太后的病症“風癉客脬,難於大小溲,溺赤”,難於大小溲就是“大小便困難”,可見溲確實有上廁所的意思。

因此古人將解和溲這兩個都有上廁所的詞語連起來用,而在演化的過程中,就漸漸成為了“解手”。手和溲在發音上有所相似,但手的筆畫更加簡單,而且上廁所無論大解還是小解,都需要手的幫助,因此就演化成了“解手”。

這是駱教授的觀點。

上圖_ 古代關於廁所的記載

二、 雙音說

這一說法來自楊琳教授,這位是現任國家語委秘書長、民俗語言學會副會長。

所謂的雙音,是指現代漢語的一種發展趨勢。漢語學認為在現代漢語中的單音詞有著強烈的雙音要求,簡單的舉個例子,當你生氣要罵人的時候,一個“滾”字足以,但為什麼更多的時候會說“滾蛋”呢?。

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加習慣雙音字,甚至會覺得單字彆扭,這就是“雙音化”。

楊琳教授認為,解本身完全有上廁所的含義,但在日常生活中,單字使用並不方便,因此在演化過程中綴入手字,形成雙音。

至於為什麼綴上的是一個手字,原因在於上廁所和手離不開關係,因此上廁所也叫“淨手”,受這一習慣影響,綴上了手字。在本質上,這個手僅僅是雙音化的手段,並沒有實際的含義。

上圖_ 廁籌又稱廁簡、廁轍,是指方便後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

三、 移民說

第三種說法即為“移民說”,這種說法也是目前網路上最為盛行的說法。

細細探究網路上的說法進行歸納,這一說法其實也有一定道理,但網上的說法也並不統一,雖然都是移民說,細節上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是明初移民說。

有這麼一個傳說,1911年,北洋協統盧永祥率部進入山西洪洞城時,士兵們看到洪洞城外枝葉繁密的參天古槐,竟然紛紛放下武器,參拜槐樹,並且拒絕進攻洪洞城。

盧永祥手下的這些士兵大多來自河北、河南和山東,這些士兵們都堅信祖上來自洪洞大槐樹,如今回到祖地,心中複雜,故而參拜槐樹。

這些士兵的祖先什麼時候從洪洞大槐樹向外遷移呢?

答案是明朝初年。

上圖_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

在民間傳說中,朱元璋手下大將因年幼時被河南人所輕視侮辱,因此在功成名就之後對當地痛下殺手,一時間河南及周邊十不存一,血流漂杵。

這個傳說當然是假的,但明初河南等地人丁不興確是現實,這是由於連年戰爭導致的人丁稀少。為了緩解這一局面,明朝政府決定遷山西之民往河南河北,山西因為在當時戰亂較少,因此人口較為興旺。

在具體的遷徙過程中,山西人故土難離,拒絕遷移,於是明政府只能強制遷徙。將人們綁著雙手遷離。

在漫長的遷移過程中,解決內急是人之常情,於是這些人只能向押運的差爺求個情,拜託“解個手”。

時間一久,解手就成了上廁所。

上圖_ 張獻忠

第二種說法則是清初遷移說。

這一說法認為,明朝末年,由於張獻忠在四川大肆屠殺,因此四川十室九空,清朝建立後,就採取了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的政策。

在移民的時候,都綁著他們的手,被遷移的人內急時,就“輒請於解差曰“解手!”

據說顧頡剛先生對這一說法表示認同。

上圖_ 古代廁所

上圖_ 近代的如廁用具

四、 辨析錯漏

其實細細考究起來,以上的三種說法都有所不足。即使他們的提出者大都是名聲響亮的大學者。

先說“移民說”的錯漏之處,按照移民說的說法,解手一詞的形成最初應當是在明朝初年。

但實際上,查詢古漢語庫可知,最晚在南宋時期,解手就有上廁所的意思了。

在話本《錯斬崔寧》中就有“敘了些寒溫,魏生起身去解手”的記載,顯然遠遠早於明初。

至於駱教授的音訛說,其錯漏之處在於“解溲一詞的出現要晚於解手”。

實際上最有可能的猜測是。在南宋時期,解手就已經有了上廁所的含義,但隨著明朝和清朝的移民遷徙,將這個詞的使用範圍擴大了。

這就是有關“解手”的故事。

作者:未定君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解手_來源糾謬》 顧勁松

【2】《“解手”的演變》 格非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