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俄國征服中亞之後,為什麼會將矛頭瞄準中亞?俄國為什麼要這麼做?

中亞,位於亞洲中部偏西,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歷來是東西方文明進行戰爭或和平交流的場所。值得一提的是,從地理角度講,中亞和俄國之間的距離很近,中亞和俄國歐洲部分,僅以裡海、烏拉爾河為界,即便是在交通不甚發達的古代,也能進行雙邊交流。早在公元9世紀時期,中亞和東歐基輔羅斯之間,便形成了一條較為固定的商貿通道。

17~18世紀之交,俄國在征服西伯利亞之後,也將擴張的矛頭瞄準了中亞。公元1717年,俄國出動一支軍隊,試圖征服中亞地區的希瓦汗國,結果卻全軍覆沒。在此之後,俄國集中精力對付波蘭、奧斯曼、波斯等國,暫緩了對中亞的征服。直到18~19世紀之交,俄國財重新開始進軍中亞。此次軍事擴張,俄國決定“步步為營”:以堡壘封鎖為手段,逐步蠶食中亞。

但即便如此,俄國的擴張也並非一帆風順。向中亞進軍之初,俄國屢遭哈薩克人(有趣的是,俄國稱他們為“吉爾吉斯人”,並把真正的吉爾吉斯人稱為“喀喇吉爾吉斯人”)的突襲與打擊,俄軍許多據點剛剛建立即遭摧毀。直到1847年,隨著克涅薩熱汗的陣亡,俄國方才征服哈薩克汗國,並由此控制中亞北部的草原遊牧區。

1840年起,俄國再次向中亞南部的綠洲農耕區進軍,中亞南部存在三個封建政權——希瓦、布哈拉與浩罕。這三個國家曾經是商旅通行、經濟富庶的文明國度,但到19世紀時,已經沒落為閉塞、落後、愚昧而自大的保守政權。然而,即使是這樣,俄國對這三個國家的征服也並不順利。直到1856年左右,俄國才將勢力延伸至錫爾河流域,完成對上述三國的包圍。

1861年,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以及米柳京軍事改革。完成改革後,俄國軍事實力迅速增強,向中亞發起總攻的時機也日漸成熟。在此之後,俄國以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大舉南下。在俄軍的攻擊下,中亞三國逐漸難以應付。1865年,浩罕成為俄國屬國;1868年,布哈拉成為俄國屬國;1873年,希瓦成為俄國屬國。俄國的勢力範圍就此進一步向南延伸。

但事情還遠沒結束,此時,阿姆河以南的土庫曼人還未向俄國稱臣。與此同時,浩罕地區(費爾干納等地)也頻頻發生抗俄起義。因此,俄國便集中軍事力量,發動對土庫曼人的戰爭。這一仗打得十分艱難,期間,土庫曼騎兵不斷攻擊俄軍補給線,破壞俄軍據點。直到1884年,俄國才基本佔領了土庫曼地區,並最終完成了對中亞的征服。

由此可以看出,俄國在向中亞的擴張過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整個軍事行動也並不順利。若從1717年彼得大帝出兵希瓦算起,到1884年俄軍佔領謀夫為止,那麼俄國花了160多年,才完成對中亞地區的征服。那麼,在近代時期實力強大的俄國,為何需要花費那麼長時間,才能征服中亞呢?筆者個人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強龍難壓地頭蛇。近代時期,中亞地區的諸政權雖然已經變得封閉、落後,但是仍存在較強的實力。同時,部分中亞君主,也並不畏懼外部強權。1842年,兩名英國軍官前往布哈拉,但是卻被布哈拉的納斯魯拉汗砍了腦袋。而當俄軍攜帶著優勢裝備入侵時,中亞人也沒有輕易投降,並且憑藉相對落後的武器,不斷同俄軍作戰,從而大大減緩了俄軍的擴張步伐。

第二,被其他戰爭分散了精力。眾所周知,近代俄國除了要向中亞地區擴張,同時還要在中東歐、高加索、黑海等地拓展勢力範圍。18~19世紀,俄國為了向西擴張,而屢次與波蘭開戰;為了取得黑海霸權,而屢次與奧斯曼交火;為了兼併高加索,而屢次與波斯對峙。同時,俄國還要應對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等歐洲主流戰爭,這就使其常常暫停對中亞的征服。

第三,國內頻頻出事端。18~19世紀,俄國國內也並不算太平。1773年,普加喬夫在雅伊克河揭竿而起,形成了席捲奧倫堡、烏拉爾、伏爾加河流域的大起義。1825年12月,一批進步的俄國貴族,發動了旨在推翻沙皇專制的“十二月黨人起義”。這些起義與革命,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俄國統治集團的注意力,在客觀上暫緩了俄國對中亞的征服。

第四,要和別的強國競爭。近代之前,中亞受波斯的影響最深,中亞南部的布哈拉、希瓦等政權,便是典型的波斯-伊斯蘭式王朝。18世紀後,波斯衰落,英國代替波斯,成為了俄國在中亞的主要競爭者。為此,俄國不得不在亞洲內陸同英國展開對抗,從而促成了著名的“英俄大博弈”事件。英國極力阻止俄國南下,也使得俄國減緩了在中亞的擴張。

總的來說,中亞具備較為特殊的地緣特點,波斯、英國等強國也先後在中亞同俄國展開競爭,同時,俄國在向中亞擴張的同時,也需要時常將注意力放到其他領域。以上因素,均暫緩了俄國在中亞地區的擴張程序,故而俄國花了160多年,才最終征服中亞。

參考資料:《中亞史》、《中亞通史》、《中亞文明史》、《俄羅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