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佛教七寶,亦即佛家之最為珍視的七種寶貝,但在不同經書中則. . .

關於佛教七寶,亦即佛家之最為珍視的七種寶貝,但在不同經書中則各有不同。

壁畫

1。《阿彌陀經》中雲:

“西方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因此,這裡的七寶應該指的是:

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

2。《般若經》中,所謂“七寶”,為是

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

佛教七寶,就其內涵而言已經超越了普通珍玩,而是蓄納了佛家淨土的光明與智慧,成為珠寶中的靈物:

一、金者,妙色

金不僅在世俗生活中作為財富的象徵,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貴金屬。而在佛教中也有極為深刻的寓意:

金,在梵文中稱蘇伐刺那(修跋拏),譯為妙色或好色,因而佛典在讚歎佛身端嚴時,常用妙色身、金色身之語。

《翻譯名義集》卷三引真諦之釋,舉出金之四義:(一)色無變,(二)體無染,(三)轉作無礙,(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淨、我、樂四德耳。

因此金,多用於寺院殿堂、法器、佛像、佛具。

二、銀者,明亮

銀和金相同,也被當作貴金屬所使用以及貯藏,而在佛教中,銀代表著“佛祖”所散發的光芒,銀所呈現出的光與色都具有息災的能力,同時銀也代表健康長壽,是智慧、清淨的象徵。

而銀,也多用於作為飾物佩戴在身,利用其辟邪去災,庇護自身。

三、硨磲,潔白

硨磲,實則為一種深海貝類的甲殼所製成,其內殼潔白而光潤,尤其是其尾端精華者,經過切割琢磨之後,可以做佛珠以及裝飾性的寶石。其梵音為牟娑落揭拉婆。

《法華經玄贊》卷二(末)雲:“車渠梵雲牟娑洛揭婆,青白間色。”硨磲在藏傳佛教中是高階的聖物,除了裝飾之外,佩戴在身上也可辟邪保平安,佛教徒多以27顆以及108顆作為念珠使用。

四、瑪瑙,絢爛

瑪瑙,其梵名為遏溼摩揭婆(Asmargarbha),“遏溼摩”者,此雲“馬”也,“揭婆”者,“腦”也。觀其紋似馬腦,故從彼名。又因其屬玉石,又寫作瑪瑙。

其中南紅瑪瑙更是因為藏文化的影響,而深受修行之人的喜愛。後來藏傳佛教文化傳入中原,南紅瑪瑙因其色丹寓意吉祥富貴,而受到達官貴族的追捧。還有了“南紅不紅、一世受窮”之說。

五、琥珀,皆空

琥珀,其本質上是樹脂凝固的精華產物,而在佛教人士看來,琥珀具備樸素、自然、溫和等特性,最適合用來禪修、惠定。他們認為捻動琥珀佛珠、佩戴琥珀佛像,可以契合佛學之中的“戒、定、慧”三學。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佛教的基本思想認為事物的存在是剎那存在之點,而琥珀是某一刻時間節點的記憶,所記錄和承載的,也是事物當時剎那所存在之點。在億萬年前樹脂滴落的那一剎那,就註定了琥珀是詮釋“五蘊皆空”觀念最貼切的物質載體之一。

六、珊瑚,佛性

珊瑚,其實是一珊瑚蟲群體或者其骨骼化石。而佛教七寶中的珊瑚,則通常指的是紅珊瑚。漫長的生產週期、稀缺的存世數量、嚴苛的開採條件,使得寶石級別的珊瑚被稱為“紅色黃金”,貴重異常。

而在佛教中,珊瑚則被認為是如來佛的化身,擁有無上的佛性,通常被用作祭佛的吉祥物,多製成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唸的佛珠)、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掛珠(掛在頸上的佛珠)或裝飾佛像,是佛教中地位尊貴的寶石品種。

七、琉璃,無瑕

琉璃其實為人工製品,它是在1000°C以上的高溫火爐裡將水晶琉璃母石融化後再自然凝聚形成,其品質晶瑩剔透,色澤琉雲璃彩。

因其“”火裡來,水裡去”的工藝特點,被認為是千年修行的境界化身,佛經裡有言:“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可見“”形神如琉璃”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人格與精神境界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