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吳三桂抓到永曆帝,為什麼不送去京城邀功請賞,而是要殺掉他

吳三桂殘忍絞死永曆帝,可以說是他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由於吳三桂把明朝的皇帝永曆帝絞死,因此,他在反清的時候,不可能打著“反清復明”這樣一個旗號。為什麼呢?因為明朝皇帝是你絞死的,你卻又說你“反清復明”,那不是一個笑話嗎?

所以最終,吳三桂當時提出的口號只有“反清”。但因為只有“反清”,那麼也就意味著,吳三桂是在造反,是一個地方諸侯造中央政權的反。對於這樣反叛的行為,人人得而誅之。所以清軍在剿滅吳三桂的時候,非常的理直氣壯。

其實,吳三桂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當時他是打著“驅逐韃虜”這樣的口號,也就是把清軍當成“韃虜”,用“華夷”的思想來引領老百姓,讓老百姓投降他。

但是,這個思想其實是站不住腳的。為什麼呢?

一方面,“華夷”的思想,在經過金國、元朝這些朝代以後,實際上已經不強烈了。連朱元璋都認可元朝,說元朝是正宗的朝代,是天命所歸的朝代。那麼說明,少數民族也是可以當天子的。

北方的少數民族當天子,也是可以被認可的。既然北方的少數民族當天子,可以被認可。那麼,滿清的愛新覺羅氏當天子,也是可以被認可的。再說了,滿清的愛新覺羅氏已經入關當了幾十年的天子了,人們大部分已經認可了。現在卻再用這個旗號,其說服力是不強的。

另一方面,吳三桂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投降了清朝,當了清朝幾十年的大臣。吳三桂既然已經當了清朝幾十年的大臣,他投降清朝的事情,也就如同板上釘釘。

在這種時候,再提什麼“驅逐韃虜”的口號,那不是相當荒唐嗎?而且,所有人都看出來了,明顯是因為清朝政府想要削藩,吳三桂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因此才反叛清朝的。如果不是康熙皇帝削藩,吳三桂也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總之,吳三桂當時一切宣傳,都顯得是無效的。

但是,如果當年他不絞死永曆帝。那麼,吳三桂後來的造反,在宣傳上要好得多,有說服力得多。

那麼,吳三桂當時為什麼一定要殺死永曆帝呢?

其實,吳三桂就是一個非常投機的人。他一直在算計自己的利益。怎樣能夠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怎樣來。

不過,吳三桂所算計的利益,都是眼前的利益,不是長遠的利益。在他的當下,怎樣才能讓眼前的利益最大化,他就怎樣做,從來沒有家國大義這樣的東西。

比如在鎮守山海關的時候,他透過考量,認為李自成的軍隊,絕對不是清軍的對手。如果投降了李自成,他立刻就會成為清軍的重點攻擊物件,李自成不會,也沒有能力幫助他。所以,他才毅然投降了清軍。

當他抓到永曆帝以後,他對眼前的利益,也是進行過一番考量的。吳三桂當時需要繼續得到清政府的充分認可。只有清政府充分認可他,他才能得到更多的好處,在西南地區擁有更大的權力。所以,儘管清政府並沒有讓吳三桂殺永曆帝,但是吳三桂不但殺他,而且用殘忍的方式,用弓弦勒死永曆帝。吳三桂這樣做,就是有意向清朝皇帝邀功請賞,表明自己有多麼忠於清朝皇室。

應該說,吳三桂的兩次投機行為,目標都達到了。

第一次投機行為,使得他成了清朝開國功臣,而且也讓清政府放心地派吳三桂南下,追剿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第二次投機行為,使得吳三桂在西南一帶獲得了絕對的權力,他也得以被封為平西王。

吳三桂最後的反清,顯然也是一種投機行為。他認為自己的實力,足夠與清政府抗衡。自己只要反清,最終必然會取代清朝,一統天下。所以,他才會舉起反清大旗,做出叛亂行為。

只不過他這次的投機,明顯是一個失誤。而他之所以會失誤,其實全都是前兩次投機造成的。如果沒有之前在山海關的叛變,如果沒有絞死永曆帝這樣的事情。那麼,最終他在道義和輿論上,就會佔很大的優勢,就會有更多的人追隨他,站在他身後支援他。那樣的話,他成功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可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用在吳三桂身上,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