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的袖爐捧爐是什麼樣的?捧爐的工具是怎麼製作的?

手爐,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隨手提動,這就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且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於袖中或懷中帶著,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

不同於火壺無炳,只能圍壺夜話,手壺大都有提樑,且小巧玲瓏,長寬高不過幾釐米到十幾釐米,與精巧的略有類似,也算是盈盈可握。過去的讀書人,冬天在私塾或書房裡讀書,手腳會很冷,以致妨礙書寫;官宦貴人,冬天上衙門辦公或出門訪友,乘車坐轎也不能烤火取暖。於是有人設計了一種專門捧在手上取暖、卻不會燒壞周遭物品的,後來成為文房、民間乃至舊時宮廷廣泛使用的取暖用具。

此乾隆暖手壺,圓球造型,壺身有兩層,分外殼和內膽。內膽放燃炭,以產生熱氣,而外殼包裹內膽,既能儲存內膽的熱量,又能透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傳導,將熱量由內膽口沿上的鏤空壺蓋(壺罩)散發出來。

火不會一蓋即滅,又不會撫之燙手,還能透過蓋子的空隙侍弄炭火,散熱原理相當高明。壺的結構很簡單,由壺身、壺底、壺蓋(壺罩)、提樑(提柄)組成。壺蓋正面鏤空,壺身雕有福字以及其他圖案,底部落有款識“乾隆年制”。整體觀感華貴、典雅、大方。特別是純手工藝的雕飾和鏨刻,更為這件提樑壺增添藝術觀賞性,使得其成為具有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的藝術品。

綜觀名家制作的暖爐,融雕、鏤、刻、鑲、磨等工藝於一身,會詩、書、畫、印於一器。工匠們視銅如紙,以刀代筆,變化多端。深刻則入骨三分,淺刻則細如髮絲,由於許多暖爐不僅是實用器物,更是齋房文玩,極富文人書卷氣,因此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