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神光中的大河之治——讀《黃河簡史》

當西方的諾亞方舟漂盪之時,在東方,大禹正懷著一種複雜的情感,開啟大河之治。

楊明以神話加斑駁的歷史故事開篇,將黃河奔湧恣肆的歷史與中國的傳說、文化、歷史糅雜在一起,引領讀者重回大河“源頭”。

《黃河簡史》以黃河五次大改道為軸,串聯歷代黃河治理及與之休慼相關的治河人物及帝王將相,還有歷史的小丑。在充滿人文情趣的筆下,紛繁複雜的黃河史逐波湧來,浩渺又喧囂、深情又洪闊,時而令人為治河良臣的不幸遭遇而扼腕,時而為帝王的不爭而憤怒。

禹之治河,天馬行空的神話令今人難以分清何為真實、何為夢幻,但禹河故道在今天的中國大地上仍有跡可循。禹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形成的禹河故道,穩定了相當長的時間。隨著泥沙不斷淤積,春秋時期黃河終於發生了第一次大改道,向東南平移了100公里。

秦一統天下,除了修萬里長城之外,還為黃河修築了千里長堤,此舉一度縛住了桀驁不馴的大河,在秦的興衰及大漢初興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要以為治理黃河僅僅是人與自然的抗爭。當人類活動足以影響自然活動,當政治因素影響了當政者的決策,黃河治與不治,就不僅僅是單純的水利問題。漢武帝因當權舅舅的私心,而一再貽誤治河之機,導致黃河氾濫多年,直至舅舅死後,才下定決心治河並親自參加堵口。

在社會的平穩期,大河治理成為官員宦海沉浮的槓桿,有人借治河謀利,有人因治河含冤,有人平步青雲。一旦遇到戰亂,大河治理便與戰爭攪到一起。

作者將數千年治河故事娓娓道來,縱橫勾連,經緯交錯,濤聲、風聲與人聲聲聲相和。時光流轉,故事成了時光的波紋,黃河自顧滔滔。

民國之時,一位憤怒的青年,買了一把左輪手槍和幾十發子彈,匆匆從德國趕回國內。可當他回來,戰事已停,他撲了個空。當他再次歸來時,已學得一身水利知識,這位熱血青年就是李儀祉。他先創辦水利專科學校,培養了一批水利人才,後出任黃河水利委員會第一任委員長,提出瞭解決泥沙問題的途徑——上、中、下游統一治理,並首次提出治黃河重點應放在西北黃土高原上。

書中從大禹治水、王景開安流千年傳奇,再到李儀祉的大河之治,及新中國成立後的黃河治理如數家珍,其中有嘆息、激贊、憐恤,也不乏憤怒和調侃。

俱往矣,今天的黃河治理,還要看這一代的風流人物。

《黃河簡史》可謂精彩紛呈,多少帝王逸事、名臣風采、市井百態,以及近現代的家國榮辱盡在其中。掩卷回首,華夏人治河的風采,都凝縮成了大禹舉起的開山巨斧,融入中華文化的血脈。

文/胡豔麗

編輯/賀夢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