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清第一皇陵,六百年沒有被盜,因馬皇后得名“孝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雕刻細膩、形象生動的蟠龍石雕,上面圖片中的石碑上刻著“治隆唐宋”四個字,意思是功德成就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中國歷史上誰這麼厲害?

明朝的開國皇帝,這塊碑的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題寫這四個字的是康熙皇帝,很明顯,這是“溢美之辭”,頌揚明太祖的。

治隆唐宋碑名氣很大,是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拜謁明孝陵時御筆書寫的,並由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立碑,曹寅是誰可能沒有幾個人知道,不過他有個孫子就無人不知了,曹雪芹,《紅樓夢》的作者,這位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康熙皇帝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緩和滿漢矛盾,加強大清王朝的統治。

康熙帝一生六下江南,五次拜謁明孝陵,而且還行了跪拜九叩大禮,此後幾百年讓明孝陵成了“明清第一皇陵”。這個“第一”還有幾個原因,第一是規模,明孝陵在明清兩朝二十多座皇陵中規模是“最大的之一”,有和孝陵差不多大的,但是沒有比孝陵更大的;二是從明孝陵開始又延續了唐宋“依山為陵”的制度,就是在石山中橫向開鑿地宮,形成墓室,工程異常艱鉅;第三就是重新開啟了厚葬的風氣,之前的宋代吸取唐代帝陵被盜的教訓,一律薄葬(沒有陪葬品)。明孝陵工程耗資大,根據探測陪葬品數量也很驚人,這一點從明清兩朝已發掘或被盜的皇陵得到了證明。

明孝陵的建造用時25年,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至永樂三年(1405年)完工,這個工期在古代皇陵中倒不算長(漢武帝的茂陵用時近五十年),累計呼叫軍工十萬,佔地面積超過170萬平方米。我們今天參觀明孝陵會發現,從大金門進入一直到主體建築享殿,中間的神道很長,佔了非常大的地方。

古代的皇陵除了最主要的地宮,地面建築和皇帝生前居住的皇宮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明代之前的皇陵地面建築基本沒有能儲存下來的。明孝陵地面的宮殿也是如此,大部分損毀,只留下了很多石柱礎和宮殿的臺基,但依然能看出來當年的奢華,所有的石材雕刻都相當精美。

明孝陵也是我國皇陵中為數不多的皇帝和皇后合葬陵,朱元璋的馬皇后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后”,於洪武十五年去世,即公元1382年,那個時候孝陵才開工一年,還沒有完工,不過馬皇后也於九月被先葬入孝陵。馬皇后的諡號是“孝慈高皇后”,洪武年間以孝治天下,因此這座陵寢被定名為“孝陵”。明太祖是十六年後的1398年才去世的,兩人合葬地宮,上面的封土是直徑達四百米的圓形大土丘,俗稱“寶城”。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帝陵大部分都被盜墓者“光顧”過,明清兩朝的皇陵大部分未能躲過,尤其是清代。不過明孝陵是個例外,根據考證,孝陵的地宮沒有被盜掘過,不是沒人來,而是來了沒找到地宮入口。原來孝陵的建造者不走尋常路,墓道沒有開在中軸線上,是偏的,所以古代的盜墓者都沒能進入地宮。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孝陵的地宮是直接開鑿在石山中間的,除了從墓道進入,想從其它位置打盜洞進地宮不可能,即使用近現代的手段也有難度。另外一點就是明孝陵得到了明清歷代皇帝的特殊保護,除了戰亂,其它時間都有人看守。太平天國時期孝陵的地面建築遭到了嚴重損毀,治隆唐宋碑就是那個時候斷裂的,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碑身的裂縫。

這樣看起來,明孝陵和唐代的乾陵有幾點很“相似”:

一、都是依山為陵;二、都是帝后合葬陵;三、都沒有被成功盜掘。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武則天雖然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但是在她死後,把江山又歸還給了“李家”,傳位於兒子相王李旦,她是以“李家媳婦”皇后的身份葬入乾陵的,乾陵歷史上被盜無數次,更有幾次是軍隊參與盜掘,卻都失敗而回,同樣的原因,也是墓道口極為神秘,盜墓者始終未能找到墓室入口。

還有一點也是差不多的,就是乾陵的孝陵都有綿長的神道和規模宏大的“石像生”。孝陵的石像生共有十八對,文臣、武將、麒麟、駱駝、大象、馬、猊、獅子等等,都是用整塊巨石雕刻而成,威武霸氣、莊嚴肅穆。明孝陵的主要建築還有欞星門、金水橋、文武方門、內紅門、寶頂等等。

此外就是從古至今的人們都最感興趣的——寶藏,唐乾陵也好,明孝陵也罷,都有數量驚人的陪葬品,世人能否見到就只能看“緣分”了。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摩旅愛好者,當代徐霞客,用腳步丈量地球,隨時分享旅途見聞。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