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司馬光家風家訓:訓儉醒一人,家範正萬家

司馬光

司馬光雕塑

司 馬 光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20歲中進士,歷仕四朝。榮升京官後,先後任知諫院、天章閣待制、龍圖閣學士、翰林學士、資政殿學士、御史中丞等職,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即宰相)。

司馬光一生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便是歷經十九年編纂而成的《資治通鑑》,這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1362年間16個朝代的興衰更替及其經驗教訓,長達294卷。司馬光一生著作宏富,如果說《資治通鑑》打造了一面“歷史之鑑”,那麼,他寫的《訓儉示康》和《溫公家範》,則是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的恢弘至道,堪稱“軌範”。

其中,《訓儉示康》共千餘字,是司馬光特意為兒子司馬康撰寫的家訓。全文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開篇,緊緊圍繞“成由儉,敗由奢”這個古訓,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切身體驗,旁徵博引許多典型事例,透過正反兩面的案例對比,進一步闡明“儉能立名、奢必自敗,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深刻道理,對兒子進行耐心細緻、深入淺出的教誨。

司馬光自己曾說,《溫公家範》比《資治通鑑》更重要,“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溫公家範》洋洋數萬言,全書10卷共19篇,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倫理關係、治家方法、身心修養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道理。全書引證《易經》《詩經》《大學》等許多儒家經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兼以大量歷代治家有方的例項和典範,得出“家正而天下定,禮為治家之本”的中心思想。在此思想指導下,對家庭成員提出了詳細的、符合社會需要和家庭需要的道德要求,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論體系,堪稱家訓集大成者。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如果說《資治通鑑》是提供歷史借鑑的治國寶典,那麼,《訓儉示康》《溫公家範》則是可供參考的治家軌範,它們一道構成了傳統儒家家齊國治的思想理念進路,折射著中華傳統文化之光。

涑水書院

司馬光家規

正家道

【原文】

彖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司馬光《家範·卷一》

【譯文】

彖辭說:“一個家庭有尊嚴的家長,即父親和母親。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兄長要像個兄長,弟弟要像個弟弟,丈夫要像個丈夫,妻子要像個妻子,這樣家道就端正了。如果都能正其家,天下也就安定了。”

【原文】

《大學》曰:“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司馬光《家範·卷一》

【譯文】

《大學》說:“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將提高自己的修養作為根本。本亂而末治,那是不可能的。該重視的不重視,不該重視的重視,這種不分先後、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就想理家治國,是不可能的!”這才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這才是最高的知識和智慧。所謂想治理好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意思是說,連家都管理不好,而想去治理國家,這是不可能的。

溫公祠堂

輕遺財

【原文】

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後世。然果能利之者,鮮矣。何以言之?今之為後世謀者,不過廣營生計以遺之。田疇連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麥盈囷倉,金帛充篋笥,慊慊然求之猶未足,施施然自以為子子孫孫累世用之莫能盡也。然不知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家。自於數十年中勤身苦體以聚之,而子孫於時歲之間奢靡遊蕩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娛,又怨其吝嗇,無恩於我,而厲虐之也。——司馬光《家範·祖》

【譯文】

做長輩的沒有不希望能夠造福子孫後代的,可是真正能夠做到這點的人卻很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今為後代謀利益的那些人,只懂得多積錢財留給後代子孫,田地連阡陌,商鋪遍佈街巷,糧食堆滿了倉庫,財物塞滿了箱子,仍然覺得不夠,還在苦心謀求。這樣他們心裡就怡然自得,自以為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享用不盡了,而不知道用道義訓誡子孫,用禮法治理家庭。他們自己幾十年辛勤勞作所積累的財富,卻被紈絝子孫們在短時間內就揮霍殆盡。子孫們反過來譏笑祖輩們愚蠢不會享受,還埋怨祖輩吝嗇小氣,對自己沒有恩惠,反而虐待了自己。

【原文】

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餘,多餘希不為累矣。使其子孫果賢耶,豈蔬糲布褐不能自營,至死於道路乎?若其不賢耶,雖積金滿堂,奚益哉?多藏以遺子孫,吾見其愚之甚也。然則賢聖皆不顧子孫之匱乏耶?曰:何為其然也?昔者聖人遺子孫以德以禮,賢人遺子孫以廉以儉。——司馬光《家範·祖》

【譯文】

人所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固然不可缺少,但不要過分貪求,過多就會成為牽累。假如子孫真的賢能,難道他們連粗糧粗布都不能自己求得,以至於凍死餓死在路邊嗎?假如子孫不賢能,即使滿屋堆滿了黃金,又有什麼用呢?所以儲藏過多財物而留給子孫的人,我覺得他太愚蠢了。難道古代那些先賢都不管子孫的貧困了嗎?有人說:他們為什麼不給後代留下很多財產呢?(那是因為)古代聖人懂得留給子孫後代高尚的品德與嚴格的禮法薰陶,賢人們傳給子孫的是廉潔的品質和簡樸的作風。

司馬溫公祠鳥瞰圖

明儉奢

【原文】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司馬光《訓儉示康》

【譯文】

我一向衣服只求抵禦寒冷,食物只求填飽肚子;也不敢故意穿骯髒破爛的衣服以違背世俗常情,表示與一般人不同求得名譽,只是順著我的本性行事罷了。許多人都把奢侈浪費看作榮耀,在我的心目中卻只把節儉樸素看作美德。

【原文】

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司馬光《訓儉示康》

【譯文】

御孫說:“節儉是各種好品德的共有特點;奢侈是最大的罪惡。”“共”就是“同”,是說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節儉而來的。因為如果節儉就會節制慾望,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慾,就不為外物所役使,可以按照正道行事;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慾,就能約束自己,節約用度,避免犯罪,豐裕家室。所以說:“節儉是各種優質品德的共有特點。”如果奢侈就會多貪慾。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貪慾,就會貪圖富貴,不走正路,最後招致禍患;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貪慾,就會多方營求,隨意浪費,最後敗家喪身。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就必然貪贓受賄,老百姓如果奢侈就必然盜竊他人財物。所以說:“奢侈是各種罪惡中的大罪。”

司馬溫公祠神道

【原文】

近故張文節公為宰相,所居堂室,不蔽風雨;服用飲膳,與始為河陽書記時無異。其所親或規之曰:“公月入俸祿幾何,而自奉儉薄如此。外人不以公清儉為美,反以為有公孫布被之詐。”文節嘆曰:“以吾今日之祿,雖侯服王食,何憂不足?然人情由儉入奢則易,由奢入儉則難。此祿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習於奢,不能頓儉,必至失所,曷若無失其常!吾雖違世,家人猶如今日乎!”聞者服其遠慮。此皆以德業遺子孫者也,所得顧不多乎?——司馬光《家範·祖》

【譯文】

新近去世的張文節公身為宰相,居住的房屋破舊到不能遮蔽風雨;衣服和膳食也跟他擔任河陽節度判官時沒有什麼兩樣。他的親戚規勸他說:“你一個月的俸祿那麼多,日常生活竟至如此儉樸。外人不但不把你的清廉儉樸看作美德,相反還以為你像公孫弘一樣在沽名釣譽呢!”文節感嘆地說:“憑我現在的俸祿,即使要穿王侯的衣服,吃美味佳餚,何愁沒有錢?可是人的性情一般都是由儉樸轉向奢侈容易,由奢侈轉為儉樸就難以適應。我現在的俸祿怎會永遠保有?一旦失去俸祿,家裡的人已經習慣了奢侈的生活,不能馬上轉向儉樸,那時候一定會導致失去存身之地,不如就保持這樣的生活習慣呢!這樣,即便我離開人世,我的家人也還能像現在一樣愉快地生活下去。”聽者都佩服他的深謀遠慮。這些例子都是長輩們把德行和功業留給子孫後代的典範,他們所得到的難道不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