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史記》讀懂侯嬴的大器晚成,才是讀懂了人生

最近重讀《史記》,心境大有不同,《史記》記載的歷史篇幅宏大,內容影響深遠,也難怪被 魯迅 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現在重讀《史記》,讓我感觸最深的不是裡面那些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將相,而是各種小人物的大悲歡。

舉個例子,在《魏公子列傳》一章中有一個名為侯嬴的小人物, 侯嬴當時七十多歲,年事已高,只是一個城門的看守人,一直無人賞識。魏公子聽說請人去拜見他並贈送了厚禮,按理來說,如果自己活到古稀之年,幾乎到了生命盡頭,如果能夠得到他人的欣賞應該高興都還來不及,可是侯嬴的舉措很奇怪,他斷然拒絕公子的好意。

魏公子知道以後親自去迎接他,侯嬴“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侯嬴絲毫不畏懼公子的身份和權力,直接坐了車輛的上座,而且對公子也毫不謙讓。

甚至在趕路時,侯嬴“故久立與其客語, 微察 公子。”

讀到這些句子的時候,在司馬遷的筆墨渲染之下,我常常覺得侯嬴才是魏國的公子,而魏公子像是一名求人賞識計程車大夫。

司馬遷的詞句,看似在刻畫魏公子“仁而下士”,但其實也反映出侯嬴不卑不亢,澤良木而犧的氣節。即使已經到古稀之年,但他依然堅持潔身自好,不急不躁;同時司馬遷的筆墨把侯嬴處事風格的謹慎和大局觀描述得生動而具體,侯嬴能夠被魏公子賞識,說明他不是等閒之輩;但他一直到古稀之年還當著城門守衛,反應出侯嬴是一個“心氣高傲”的人,他不願為了名利而隨意屈就王侯將相之家。

甚至於魏公子想要把他收歸門下,他也處處考察公子是否值得投奔,他很會挑領導,不隨便屈身自己,這是多麼耐得住寂寞啊!

但侯嬴最讓我欽佩的是他在面對邯鄲之戰中的表現,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後,秦軍直擊邯鄲,趙國雖然發來了求救訊號,但魏王拒絕援助,就在魏公子一籌莫展時(趙國平原君的妻子是魏公子姐姐),侯嬴主動獻計,提出可以讓魏王的愛妾如姬幫忙偷兵符,然後由魏公子帶上兵符找到晉鄙的大軍私自出戰幫助趙國,如果晉鄙將軍不答應,那就把他殺了。同時在公子將行的時候,他給魏公子留下人生中最後的話語:“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老了,不能陪同公子出征,請允許我計算您的形程,等到你到了晉鄙軍的那一刻,我便向北自刎,以此辭送公子。

司馬遷的原文只有短短27個字,但我讀起來卻有千金之重,在小時候讀《史記》,我一直不理解為什麼侯嬴不隨魏公子出征,卻選擇自刎,而且為何是在魏公子到達晉鄙軍那天才自刎。

我想,侯嬴或許明白他的計謀雖然忠於主人,但卻“背叛”了國家。他很明白,雖然魏國出兵幫助趙國,來日必定會遭遇秦國報復;同時魏王並不同意出兵,是他獻計成全了魏公子的心願罷了,雖然成全了主人,但卻背叛了國家,同時也迫不得已殺害了晉鄙將軍,侯嬴內心有愧,但這個愧只能由他承受,而不能禍及主人,所以才選擇了以自刎的方式報了魏公子的知遇之恩,表達自己對國家的罪過、對晉鄙將軍的罪過。

這又是何等大義凜然的抉擇啊,侯嬴古稀之年也得到魏公子的賞識,為公子出謀劃策的機會寥寥無幾,也許他被公子收麾門下後,唯一幫過公子的就是獻計邯鄲之戰,可是他用自己的生命來報答公子的恩情,讓我感到他一生的使命彷彿就是協助魏公子這個人。

或許在浩然人煙的歷史長河中侯嬴只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個人,但我並不認為他是一個螻蟻之眾,侯嬴這樣敢於奉獻、視死如歸的人,也是就是中華民族氣節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