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以古鑑今:從威震四海到全面收縮,強大的魏國為何僅有百年國運?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上一期我們聊了戰國初期,七雄之一的魏國在魏惠王在相國公叔痤的忽悠下,把名將吳起、法家大才公孫鞅全部從魏國趕走,最終導致魏國逐漸從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淪落為二流國家的故事。→_→《以史為鑑:3招擠掉吳起,1計逼走商鞅,提防身邊的“公叔痤”! 》

本期我們就再聊一下戰國初期最強大的魏國是如何在短短百年之內就從七國之首、中原霸主,淪落到全面收縮,甚至割地求和、遷都避禍的地步的。

一、魏國初立

魏國的建立和崛起其實都來自於春秋第一大國晉國的豐饒底蘊。晉國自從晉文公重耳稱霸諸侯以來,無論是人口、軍力、人才都可以說是諸侯之冠,春秋五霸中除了首霸齊桓公、本身就是晉國的晉文公,名不副實的宋襄公,剩下的秦穆公和楚莊王都是主要在和晉國做競爭,可以說誰能在戰場上打敗了晉國,誰才能有可能獲得五霸的稱號。

但是隨著晉國內亂,統治晉國的智氏家族帶領韓、魏打算滅亡趙家,沒想到這麼多人圍著趙家大本營晉陽之戰打了足足三年都沒打下來,實力大損的趙家暗中策反了韓、魏,實現了戰略上的大反轉,直接滅亡了智家,這就是著名的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

三家瓜分晉國時,趙國因為多年戰爭實力大損,雖然獲得了晉國大部分遺產,但是主要還是休養生息;韓國勢力稍弱,佔據了太行山;魏國獲得了晉國最富饒的東郡和河東郡以及半個河西郡,但是領土互不相連,被韓、趙分隔開。

編輯

二、魏國崛起

三家分晉後,魏國第一任首領是魏桓子,公元前454年,魏桓子去世,他的兒子魏斯繼位這就是著名的魏文侯。魏斯先展開外交和軍事手段,和趙、韓互換領土,讓自己領土相連,說服韓趙不再內鬥,專心向外發展,暫時避免了背後掣肘。

然後魏文侯重用人才,任用衛國平民李悝、出身夷狄的翟璜為相,魏國平民樂羊、衛國平民吳起為將。還重用魏國平民西門豹、孔子弟子子夏、自己弟弟魏成等人,魏國不看出身只看才華的做法,讓魏國頓時成為當時人才彙集之地。

後面魏國的大批官員,都是來自於這一時期魏文侯的培養。

編輯

魏文侯重用李悝,在諸國中第一個展開變法,李悝廢除世襲制度,把尺位素餐之人趕出朝堂,讓更多有才華的人可以脫穎而出;

李悝統一分配耕地,督促農民勤於耕作,增加生產。最重要的是李悝開創性的使用了“平糴法”,也就是目前到現在也在實行的國家收購糧食制度:在豐收時國家平價收購糧食儲存,發生饑荒時又平價賣給農民。保證了糧食生產的平穩有序,防止了糧價過高或者糧價過低對社會產生的危害。“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是魏國富強百姓安居樂業的根本策略。

魏國還利用鹽池之利,由吳起組建了名震天下的魏武卒,吳起率領這支區區幾萬人的部隊,打出了72戰不敗的傳奇戰績——“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這支部隊是中國歷史罕見的名副其實的不敗之師。

吳起率領的魏武卒三十餘年的時間打的秦國全國恐慌,魏國透過佔據的地理優勢,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壟斷秦國同中原的交流要道,使得秦國愈弱,魏國愈強。

編輯

魏國強大起來後,先幫助趙國滅亡了中山,獲得了中山,以及以前趙國的土地智地;又幫助韓國擊敗宋國,獲得了河內之地。又先後擊敗了齊國、楚國這樣的大國。魏國也由軍事上全勝的戰績成為了戰國初期公認最強大的國家。

三、魏國霸業

公元前396年,統治魏國近60年的魏文侯去世了,太子魏擊繼任魏國國君之位,是為魏武侯。

魏武侯魏擊是魏文侯大力培養的接班人,在魏滅中山之戰中就跟著樂羊從頭到尾參與了戰爭,並在佔據中山後在這裡負責治理。

等到魏武侯繼位的時候,魏國霸業已成,內有李悝變法留下的豐厚家底;外交上有三晉聯盟,沒有後顧之憂;對外戰爭則有不敗名將吳起率領的魏武卒,對於當時的魏國來說,別說對陣一國,甚至兩線開戰都能獲勝。

編輯

魏武侯3年,公元前393年魏國同時攻打鄭國與秦國,在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扼制鄭國。在注城(今河南臨汝縣西)大敗秦軍。

之後吳起又多次擊敗秦軍、楚軍,甚至在陰晉之戰中以五萬魏武卒擊敗五十萬秦軍,以一擊十還能獲勝,從此魏武卒威震天下。

但是魏國的強大卻讓許多人開始痴迷於窮兵黷武和爭權奪利,比如魏武侯開始大肆招收小弟,為小弟撐腰,比如齊國著名的田氏想取代姜氏國君,就求魏武侯跟周天子說說。魏武侯就對周天子施壓,周天子不得不冊封于田和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

魏國小弟之一的衛國和趙國產生糾紛,魏武侯就替衛國出頭,派兵和趙國開戰。衛國仗著魏國、齊國的支援竟然一直打到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奪取了趙國河東的大片土地。

編輯

從此之後,魏趙韓三晉同盟名存實亡。

此後多年,魏武侯幾乎每年都要發起戰爭:

前381年(武侯15年)魏國和趙國、楚國發生戰爭

前380年(武侯16年)魏國和齊國發生戰爭

前378年(武侯17年)魏國再次和齊國發生戰爭

前377年(武侯18年)魏國與復國的中山國發生戰爭

前375年(武侯20年)魏國與楚國發生戰爭

前373年(武侯22年)魏國與齊國發生戰爭

前372年(武侯23年)魏國與趙國發生戰爭

……

編輯

魏國雖然在對陣齊國、楚國、趙國等國的戰爭中勝多敗少,但是連年的戰爭讓魏國國內的生產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且常年的戰爭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一些久經戰陣的老兵陣亡、退役也讓魏武卒的戰力開始下降。

更重要的是魏武侯在用人上遠遜於自己的父親魏文侯,不但先後任用田文、公叔痤為相,恢復了貴族的統治,有才華的普通人出頭無路。而且公叔痤還設計逼走了魏國大將吳起,吳起遠走楚國,替楚國建立了一隻強兵,甚至吳起帶領楚軍多次擊敗魏武卒。

更重要的是魏武侯大肆揮霍魏文侯留下來的政治遺產,不但瓦解了三晉同盟,甚至四處樹敵,對秦、對齊、對楚、對趙都是敵對態度。戰國七雄中,魏國就徹底得罪了四個大國,完全不懂魏國的戰略重點何在?

魏國衰落已成定局了。

四、魏國衰落

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魏擊在打了二十多年仗後終於死了,但是不同於自己繼位時的穩定,他甚至沒有給繼承人留下一個穩定的班子。

編輯

於是魏武侯的兩個兒子魏緩與魏罃為了爭奪繼承人發生了內鬥,各自佔據魏國一半,打得不亦樂乎,其中許多大臣都受不了逃跑了,其中一個大夫王錯跑到韓國,韓國知道了魏國內亂的詳情,於是眼看有機可乘,受到魏國壓迫多年的韓、趙兩國在公孫頎的建議下,聯合進攻魏國。

在濁澤一戰就大破人心惶惶的魏軍,把自稱為魏王的魏罃都給包圍了。在這關鍵時候,趙國和韓國卻因為意見不一致鬧翻了……

趙國說:把魏罃殺了,另立魏緩,讓魏國割地求和,我們兩國都受益。

韓國說:殺了對方國君這不符合仁義,是暴行;割讓土地,這是貪婪;還不如分裂魏國,讓他們各自佔據一部分魏國,強大的魏國就會變成衛國、宋國這樣的小國,我們再也沒有魏國的威脅了。

按理說趙國、韓國說的都有道理,商量好執行一個就結束了,但是趙國非得堅持自己的想法,惹怒了韓懿侯,韓侯直接說:你愛咋辦咋辦,我不管了!半夜就自己撤兵了。

趙國一看,好麼,剩我自己也沒意思。於是趙國也就撤兵了。

編輯

這種操作看得魏國人一愣一愣的,魏罃看著趙韓都撤兵了,趕緊乘機擊殺了魏緩,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魏國繼承人。

魏大夫王錯出奔韓。公孫頎謂韓懿侯曰:“魏亂,可取也。”懿侯乃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於濁澤,大破之,遂圍魏。成侯曰:“殺罃,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二國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趙人不聽。懿侯不悅,以其兵夜去。趙成侯亦去。遂殺公中緩而立,是為惠王。——史記魏世家

魏惠王繼位後,繼續信任公叔痤等相國,逼走了商鞅,在秦國的壓力下遷都到大梁。

但是此時的魏國雖然有衰落的跡象,但底子還在,魏惠王更是重用鬼谷子的弟子龐涓,在龐涓的帶領下魏國的軍事實力再次增長。

編輯

而且魏惠王也逐漸改變魏武侯的做法,開始緩和和趙國、韓國、秦國的關係,把重點目標放在打擊齊國人身上。

魏惠王五年,與韓懿侯在宅陽(今鄭州市北)相會;

魏惠王九年與韓釐侯(即韓昭侯)會於巫沙(今河南滎陽縣北);

魏惠王十三年與韓昭侯在巫沙結盟;

魏惠王十四年與趙成侯相會於鄗(趙地,今河北柏鄉縣北);

魏惠王十六年與秦孝公在杜平(今陝西澄城縣境)相會;

魏惠王二十年與趙君盟於漳水上;

魏惠王二十一年與秦孝公在彤地相會。

魏惠王在位期間重用龐涓,軍事實力大增,魏國一度再次成為諸侯領袖,比如公元前356年,魯、宋、衛、韓的國君都到魏國去朝見魏惠王。

但這又助長了魏國的窮兵黷武的心思,於是我們看到龐涓率軍攻擊趙國首都邯鄲,齊國開始圍魏救趙;龐涓又率軍攻擊韓國,齊國又圍魏救韓……

結果龐涓在輕敵之下中了孫臏的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不但自己身死,魏國太子被俘,整個魏國積累百年的魏武卒也損失殆盡。這一戰可以說是魏國衰落的標誌,之後魏國就陷入四面受敵的困境之中,很快就被秦國反擊了回來。

編輯

所以魏國稱霸百年時間就跌落為二流國家,主要原因在於國家戰略不明確,不延續,魏國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反而被別國所用來攻擊魏國。

在國力強盛時四面出擊,四處樹敵,不體恤民力,等到魏武卒不再勝利,民心也不穩,魏國人才也沒有了上升通道,導致魏國國力迅速衰落,只能全面收縮。但是這又引發惡性迴圈,魏國就在下坡路上越下越快樂。

我們看中國歷史,其實也可以對照當今世界,燈塔國看似強大,但是在窮兵黷武,四面出擊上犯了和魏國同樣的錯誤;而且目前內部也因為黑命貴、疾病的影響而開始撕裂不穩,魏國的下場也可以拿來做參考了。

好了,本期就到這裡,我是以史為鑑,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還請點個贊,或者關注,多謝啦。

文/以史為鑑

圖/網路

參考資料/

《史記-魏世家》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