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韓國端午祭:源於中國端午節,搶先申遺,使中國人“保衛端午”

又到了粽子飄香的端午節,不由想起了浩浩蕩蕩的汨羅江,想起了“長太息以掩涕兮”的屈原,也想起了十多年前那場極為轟動的“端午保衛戰”。

當年,韓國端午祭搶先申遺,促使我們“保衛端午”,尤其以湖北宜昌、湖北秭歸、湖北黃石、湖南汨羅、江蘇蘇州這三省五地為最。這一事件直接或間接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是促使我們重視傳統節日,二是促使端午、中秋、清明成為了法定節假日,三是促使我們加快了端午節申遺的腳步。

但是,因為當年媒體的片面報道以及解讀,很多人只執著於“韓國搶先申遺”這一點,從而忽視了事件背後的一些其它問題。

比如,申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端午祭和我們的端午節是一樣的嗎?韓國人執著於搶中國文化,其中有多少是謠傳,又有多少是真實的?我們的端午節明明有更悠久的歷史傳承,為何最終卻“被動保衛”?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為了弄清這些問題,且看下文分析。

2004年5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不要冷落了自己的傳統節日》,文章稱亞洲某國目前已將“端午節”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一時之間,國內諸多媒體迅速響應,接連喊出了“保衛端午”的口號。而屈原投江地汨羅的人民反應尤為強烈,舉行了簽名活動要求力捧端午節。

在“韓國準備申報端午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背景下,許多與屈原有關或重視端午習俗的地方都積極“保衛端午”。湖南省岳陽市以官方名義召集宣傳、文化等部門負責人,就“保衛端午節”召開了專門的座談會,此後著力突出、打造端午文化,試圖與“韓國端午節”爭奪申遺的權力。

湖北秭歸則迅速策劃了一個大型龍舟賽——全國龍舟錦標賽暨秭歸首屆端午文化節,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此後,秭歸縣又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我在屈鄉過端午”的主題活動,並修復屈原祠、古民居、江瀆廟等文物,新建屈原文化村。宜昌市亦舉辦了大型的龍舟賽——中國宜昌長江三峽國際龍舟拉力賽暨宜昌市首屆龍舟錦標賽。

自古就有“西塞神舟會”紀念屈原的湖北黃石,則制定出了“五年保護規劃”:挖掘民間文化內涵,挖掘歷史資料,確保申遺成功;維修活動場館,使屈原宮修繕一新;整治沿江環境;擴大宣傳聲勢;納入西塞山文化旅遊專案。

江蘇蘇州的端午節不是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伍子胥。但蘇州的端午風俗其實跟別的地方大多一致,都是佩香囊、吃粽子、飲雄黃酒、懸掛菖蒲、探採百草等。因此,蘇州也積極參與了“保衛端午”,並承辦了文化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蘇州論壇”,主題就是保護端午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就在我們忙著挖掘資料、修繕文物、商討對策之時,卻傳來了韓國申報成功的訊息。2005年11月,韓國江陵端午祭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當時的我們來說,可以說是潑了一盆冷水。很多人都在想:韓國成功了,端午節是不是就成了他們的了?我們還過不過端午節?我們還能不能搶回來?但很快就有人指出,韓國的是端午祭,跟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兒。況且,就算是一回事兒,他們申報了,我們也還能申報。

對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韓國端午祭”。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正式透過,目的主要是讓各國制定政策、建立機構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透過向群體、團體、個人尤其是青年,開展宣傳和教育、培訓計劃,加強教育、宣傳和能力培養。也就是說,這個專案並不具有排他性。

“韓國端午祭”起源於我們的端午節,這是誰也否認不了的事實。無論飲食還是習俗,韓國端午祭都深受我們端午節的影響。比如韓國人過端午祭時現在依然會用菖蒲水洗頭,這明顯來源於我們端午節的“懸掛菖蒲”。

即使是看起來與端午節無關“祭”,其實也是來源於端午節的。我們的端午節最初的內涵其實就是“祭”,聞一多在《端午考》中即指出:

當然,端午節傳入韓國後,確實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最主要的就是融合當地的風俗和傳說,祭祀當地的人物,而不是屈原或伍子胥。此外,整個端午祭為期時間也變長了,因為要釀酒,大概持續一個月,但最重要的還是節日這幾天,前面的只是準備。

從繁榮世界文化的角度來說,我們當然不應該對“端午祭”申遺抱有排斥心理。但是從民族的立場來說,“端午祭”搶先申遺卻著實令人不痛快。這很好理解,畢竟我們的端午節歷史更為悠久,我們都還沒申遺,你這個受我們影響才產生的節日憑什麼搶在頭上?更令我們難以接受的是,韓國人在講到“端午祭”的時候努力避談中國文化的影響,彷彿那是從他們那裡土生土長的一般。

在正視來源這一方面,日本就比韓國做得要好很多。比如日本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不僅化用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還直接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的詩,而日本人始終能正視唐文華對日本文化的深刻影響。

即使在日本強大了以後,許多日本人也依然尊重中國文化。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他諾貝爾頒獎典禮上的演講中即這樣說道:

在那個舉世矚目的場合,川端康成能夠特意提到“

此前有一位漫畫創作者採用明代的穿搭風格、漢服文化創作了一組“混搭漫畫”,但發到網路上後卻遭到了韓國網友的聲討。原來,韓國網友認為這是抄襲了韓國的古裝,因為韓國古裝電視裡的人穿的就是這個!

韓服起源於漢服,明朝天子賞賜了一些衣服給古朝鮮的皇帝及貴族,他們便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了韓服。連這點基本的歷史常識都沒有,可想而知他們的教育都回避了些什麼。因此,也難怪很多人會時刻提防他們,並因此傳出不少不確切的訊息。畢竟,他們確實忘了本,忘了很多文化來源於中國。

當然,韓國搶先申遺這一事件背後也有不少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就保護文化方面來說,有些地方人家確實做得比我們早、做得比我們好。拿“端午祭”來說,在1967年就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財產。負責祭祀的巫師是世襲的,她們不僅有編號,還能夠得到補貼。此外,韓國也鼓勵巫師將藝傳授他人,使文化得到傳承。

正因為極為重視非物質文化,當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透過不久後,韓國便馬上著手“申遺”。反觀我們,卻是等到人家做好一切前期準備之後,看到訊息後才猛然驚醒過來。幸好,我們的反應夠快,做事的效率也夠高。端午節很快也申遺成功了,中秋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也同端午節一起成為了法定節假日。

但是,光成為法定節假日是遠遠不夠的。要真正保護好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還需挖掘出埋藏在民間的文化內涵,培養出各種手藝、習俗的接班人,並結合時代做出新的發展。

比如現在過端午節,粽子是買的,過節就是吃大餐,有空就去購物、旅行,很多傳統的東西都被丟在一邊了。還有一種更為不利的風氣,那就是商家披著傳統文化的外衣,各種宣傳手段和營銷手段齊下,似乎有意把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打造成“購物狂歡節”。

對此,筆者有幾個不成熟的建議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