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重儲藏而輕貨幣:唐代人為何連草蓆子,醬料都要囤積居奇?

提起我國古代經濟,總會想到的是唐朝。唐朝是具有代表性的時代,在開明的社會政策之下,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就連國外商品也紛紛加入其間。

在我們看來,這必是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日常中所需要的用品都可以在大街上買到。其實不然,我們嚴重忽略了當時的社會發展環境,真實情況是連草蓆子,醬料都需要囤積居奇。這樣稀鬆平常的物品,唐代人都要絞盡腦汁多多儲藏,就可以看出人們對生活表現出來的不安全感。

這些物品與每日生活息息相關,連最基本的物質都需要用非常手段來解決,足以看出繁榮經濟之下的別樣容貌,就讓我們來探索一下原因吧!

一、生產力低,日用品生產量有限

1。商品種類豐富,日產出量有限

對於唐人而言,他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在大街上可以看到來自各個地方的物品。它們種類多樣,但是每家商戶並沒有足夠的儲存量。日用品不管制作簡單還是負責,只要涉及到加工,就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

就拿草蓆子來說,它是一種典型的再加工商品,一旦製作好就能存放較長的時間。但是它從收集原材料,到製作成形,需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從事該方面生產的人全憑藉自己的雙手來製作。按當時的生產工具和水平來看,機器還沒有誕生,沒有辦法幫助人們提高生產量。

在商品經濟的刺激下,從事手工業生產的人數相比其他時代要多,但是商品門類增多以後,分攤到每一種商品製作的人數就變少了。這些商品的來源大多數是私人模式,有些農戶在達到自給自足之後,會用平時的零碎時間製作草蓆子。

對於農家人來說,這些商品不需要買,憑藉自己的勞動經驗和身邊豐富的自然資源,足以給自家提供日常用具。

但是對於錦衣玉食之家的人來說,他們不會自己製作這些物品,需要從別人手中購買。由於生產週期長,市場上商品數量有限,而當時的社會人口大量增加。

當時的人們在面對日用品的時候,內心是很緊張的,一來生活離不開它們,二來這些物品量少。在供不應求的環境之下,人們只好選擇大量儲藏,而不是讓它們在市場上自由輕鬆流通。

在這種商業模式下,貨幣很多時候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有一定商業頭腦的人,會透過囤積的手段截斷商品,最後再以超出實際價值的價格把物品丟擲。

有的人會利用手中有利的資源物品和這些人進行交換,相比貨幣而言,人們更能看到物品的價值。有錢也難以買到需要的東西,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囤貨的風氣盛行。

一個日用品的出現,首先映入人腦中的不是它的貨幣價值,而是想著透過怎樣的渠道才能收藏更多。

醬料以現在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物品,但是從當時的生產技藝來看,醬在製作過程中的溫度,火候,存放條件等全部要由人來把控,而且必須是專業的老師傅來完成,它就是歲月堆積出來的美味。

這種商品的量自然要少很多,面對這樣的物品,人們難免會生出儲藏它的心理。這種現象一方面表明當時手工藝的珍貴,有更多的人願意花費時間去生產這些物品,不再是隻供自己使用,匠人精神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2。物質匱乏使新生市民另出他法

從整體歷史來看,此時的經濟處於繁盛時期,但是有關生產技藝,還有市場交易流通方面的經驗尚不成熟。即時商品,比如當季的果蔬糧食,隨時都可以到街上供應,人們可以盡情選擇。

工藝稍微複雜一些,且歷經週期比較長的商品就不能做到這種場景。面對這樣的境況,最受影響的是那些沒有土地的手工業生產者,或者是那些家裡沒有雄厚基礎,沒有良田物資,只能沿街叫賣的人。對他們來說,物質是匱乏的,很多商品是沒有辦法搬到家中的,在同等社會環境下,他們的生活條件自然要低很多。

但是這一部分人所代表的力量是極其大的,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人員,他們的日常消費行為會大大影響社會的整體發展。銅錢對於人們來說已經不是最重要的物質了,如果要逃難的話,錢和商品放到眼前只能選擇一樣,人們可能會選擇後者。在人們眼中,這些日用品的價值要遠遠高出錢自身的價值。

當產生力提高之後,市場交流更加順暢之後,人們就不再把這些物品當作寶貝一樣看待。即使家裡面沒有相關資源,人們也不會再有該方面的危機意識,因為從事這些物品的生產者,他們的能力已經能夠滿足市場供應。

二、貴族對物資單獨霸佔

1。階級待遇區分,貴族權力超人

當時的社會有著明顯的階層分割,再奇缺的商品,在貴族眼裡都不是大事,他們根本不需要囤積。當一些資源投入市場之後,他們會以最快的速度將其佔領,而且相比普通人而言,他們所掌握的資訊是最全面的。也許還在人們不知曉的情況下,最新的物資已經送到了這些人的家中。其他人還以為沒有人生產這些物品,其實早已經被攔截帶走。

當貴族的生活得到補充之後,剩餘的商品才會流入市場,此時已經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況,是由封建權利至上的社會造成的,權遠遠在市場和貨幣之上。物資數量本來就少,當它們不能正常流入市場,透過正常的交易來實現自身商品價值的時候,它的價值就會被重新定義。

人們不再用金錢來衡量它,而是用非常手段來對待它,比拼的是誰佔有的多。大量的商品放到家裡,已經遠遠超出了實際需要。這樣可以緩解恐慌的心情,而且還可以彰顯一定的虛假地位,試圖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達到和達官貴人相同的生活條件。在多種心理因素的刺激下,這種局面就出現在了盛世之中。

2。貧富差距懸殊,囤貨實為自保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這樣的大朝代裡,一切看上去欣欣向榮,但是底層人們和最高層的差距就會有前所未有的差距。當日用品有充足的保障時,一個國家才會更加穩定,人們的生活才會有條不紊。

但是在這樣的社會里,商品要先滿足上層人的需要。一些大生產單位被他們牢牢操控,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宮廷以及其他貴族生活的需要。當生產有剩餘的時候,才會考慮把物品轉向民間,而且它們的價格不需要遵循市場的規律,皆按照上級的意願來制定。這對民間的同類商品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在大眾的心理影響下,人們會更加趨向於那些有著光鮮面貌的商品。

時間一長,小作坊的活力會大大下降,產量跟著減少。普通商品再次成為稀缺物品,沒有健康的發展環境,產品的技藝水平難以有快速的進展,反而會被持續拉低。此種因果迴圈對市場來說是一個大難題,如何打破這種迴圈,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三、混亂的貨幣市場給予商品流通壓力

1。多元化貨幣,難成統一標準

“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當人們還沉浸在商品短缺的環境中時,新興貨幣緊跟著產生。此時市場上不止這一種單位可以運用,其他帛類依然被人們認可使用。它包含的範圍很大,每一種的計量換算方式均不一樣。在複雜的貨幣面前,人們大多會選擇最可靠穩定的幣種,以它的實際價值為準。

此時,銅錢沒有優勢,那些本身具有高商業價值和實用價值的單位才會被人們接受。如果資源很充足,人們可能會重新接受貨幣的價值,但是在溫飽還在掙扎的階段,人們更願意選擇能解決目前關鍵問題的物質。重儲藏輕貨幣,成為了當時人們的主流意識。

2。交易需求增大,鑄幣數量緊缺

由於人口的增加,社會張力增大,人們對銅鐵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用來做錢幣的資源變得越來越少。

人們沒有足夠的錢幣來作為交易媒介,而對商品的需求是時時刻刻存在的,所以把物資牢牢攥緊,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就是財富。即使這些東西根本用不完,也沒有給生活帶來多大的改善,人們還是願意用這種方式來度過貨幣所面臨的新階段。

結語:

貨幣與商品的關係,每個時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對唐代來說,正處在手工業商品上升階段,對古代小商品生產歷史來說,這是極其重要的階段。

它在發展過程中勢必要經歷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阻撓,但同時,這種社會大背景下,使其又擁有著開放的社會環境,面臨著重要的機遇。從這段特有的歷史中,可以學習到的是古代的經濟形式,可以清晰的是亙古不變的市場執行規律。

參考資料:

《唐朝經濟》

《唐代貨幣問題研究》

《唐代鑄幣流通研究》

《唐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