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東晉和南宋都曾偏安於南方,相比之下,它倆誰更有機會光復中原?

東晉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南逃的王朝,面對中原的淪陷,東晉統治階級都深以為恥。終東晉王朝一世,上層統治者都在試圖北伐中原。

東晉權臣桓溫在北伐時,過淮泗,踐北境,與隨行同僚眺望江北,見到滿目瘡痍的中原,桓溫慨然道:“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不過東晉雖一直都想北伐中原,但當時東晉的權力主要掌握在大世族門閥手中,各大世族傾軋使得東晉朝廷遲遲不能同心協力。可即便如此,到東晉後期也已經奪回了大半個中原了,如果不是由於內鬥,驅逐胡人原本是極有可能的。

(東晉後期版圖,此時的北方只有幾個割據政權與東晉對峙)

其實在西晉滅亡之初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並沒有出現一個統一的政權,直到後趙的建立,北方大部才基本被統一。

但即便是後趙也沒能徹底統一北方,當時的遼東有前燕,隴西有前涼,河套地區有鐵弗匈奴部,北方草原還有拓跋鮮卑建立的代國,四周政權對後趙的威脅很大。

而且後趙內部也不是很穩定,特別是後趙皇族內部一直是傾軋不斷,父子相殘,兄弟想殺的情況接連不斷,讓後趙的局勢更加混亂。

早在後趙建國初期,東晉大將祖逖就曾率軍北伐,一度光復黃河以南地區。但因朝中掌權的王敦忌憚祖逖,其北伐行動被東晉朝廷制止,祖逖因此鬱鬱而終。

後趙是五胡亂華初期實力最強大的異族政權,祖逖北伐尚且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說明當時北方政權並非特別強大。但在立國之初,東晉朝廷一直忙於皇權與世族大家的爭鬥之中,根本無暇顧及北方。

當時權臣王敦勢力極大,嚴重威脅朝廷,於是朝廷被迫反制,引發了王敦之亂。雖然王敦之亂沒有成功,但東晉政府為了穩定局勢,只誅殺了少數幾人,王氏家族其他人等均未受牽連,可見世族大家對東晉朝廷的影響力之大。

王敦死後,外戚庾亮把持朝政,進而又引發了“蘇峻、祖約之亂”,朝廷重啟王家首領王導主政。后王導病逝,桓溫逐漸掌權。

桓溫算是一代梟雄,他的事蹟類似於曹操。桓溫掌權後滅四川的成漢,使得東晉實力有所增長,之後桓溫便動起了北伐的心思。

公元352年後趙滅亡,北方再度陷入大亂,此時的桓溫早有代晉稱帝的野心,他決定藉此北伐提升自己的威望。

桓溫前後共計三次北伐中原,主要目標是都是奪回洛陽一帶。在第一次北伐時晉軍被前秦擊敗,損兵折將無功而返。第二次則擊敗了姚襄,奪回了洛陽,桓溫聲名大噪。

不過洛陽在東晉手中並沒有呆多久,後因前燕的威脅,桓溫三度北伐。但第三次北伐被前燕擊敗,洛陽等河南地再度丟失。

第三次北伐失敗之後桓溫已無光復中原的雄心,此時的他一心想代晉稱帝,但由於王家和謝家的阻止,桓溫最終沒能如願以償。

桓溫死後,東晉進入了一段權力重整的時期,而北方則被前秦所統一。

前秦對北方的統一是比較徹底的,其國力是強於東晉的,前秦也成為晉室南遷以來對東晉威脅最大的北方政權。而前秦也果不其然,在統一北方後攻打了東晉。

但幸好晉軍在淝水之戰中擊敗了前秦,化險為夷,前秦則隨即崩潰。

在淝水之戰中,桓溫家族立有大功,桓溫之子桓玄藉助家世崛起。桓玄的野心不亞於父親桓溫,他也想稱帝。此後他擊敗了東晉宗室司馬道子,徹底控制了朝廷,並於公元403年正式代晉稱帝,建國號“楚”,史稱桓楚。

桓玄稱帝之後荒淫無道,後被東晉大將劉裕趕出建康,最後兵敗身死,稱帝僅僅幾個月而已。

滅桓玄之後,劉裕逐漸掌握東晉大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劉裕也選擇了出兵北伐,而劉裕的北伐戰果是極為輝煌的。他接連滅南燕、後秦,一度光復大半個黃河流域,北伐形勢一片大好。

但此時的劉裕已意圖稱帝,在拿下長安後他便返回建康,逼迫晉恭帝讓位,建立劉宋,東晉滅亡。

縱觀整個東晉王朝,不論是於公於私,上層統治者都是想要北伐的,只不過由於世族傾軋,使得東晉一直不能全力北伐。

如果東晉真能全心北伐,以北方的混亂局勢而言,光復中原的可能性極大。畢竟東晉時期北方只出現了後趙和前秦兩個統一王朝,並且這兩個政權很快就崩潰了,東晉的對手並非特別強大。

相比之下,南宋面對的金國是一個統一的強大政權。即便是岳飛曾取得過多次對金國的大捷,可始終不能改變金強宋弱的局面。

而至於北伐的決心,大家也不用過於貶低南宋,其實除了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以外,南宋其他的皇帝都是想要北伐的。但奈何實力不濟,宋孝宗和韓侂冑都沒成功,這些都是軍事上的失敗,真心打不過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