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李清照讚許項羽不肯過江東有道理嗎?其實項羽根本“不敢”過江東

如果我是項羽,也不肯過烏江,準確說不是“不肯”,而是“不敢”。因為江東本來就不是項氏家族的勢力範圍,而是創業的起點。當初項梁項羽叔侄,殺太守殷通,強奪江東八千子弟出征,結果沒給江東帶來任何福利,反讓江東多了八千孤魂,誰能助他東山再起?

就項羽本人來說,垓下之戰前,他那顆高傲的心,已經被磨沒了,剩下的只有恐懼。即便江東再有八千子弟等著他,他恐怕也沒有東山再起的信心了。

李清照寫這首詩,表達的是對丈夫趙明誠的失望,覺得趙明誠棄城逃生,不夠大丈夫,沒有項羽殺身成仁的勇氣。作為詩歌的表達方式,這無可厚非,只是李清照不是史學家,沒有深究過項羽不過江東,到底是“不肯”還是“不敢”。

長江由西向東流淌,出湖北入安徽,突然向北急轉彎,在江蘇境內由西向東入海。由南向北流淌的江水,將江蘇、安徽分割成東西兩塊,我們稱長江東邊的蘇南、皖南,及浙江、上海、江西東北部為江東地區。

這個地方就是項羽的發跡地,《史記》記載,陳勝吳廣起義後,會稽郡太守殷通,找項梁商議如何策應陳勝吳廣,在江東舉事。不料項梁心懷叵測,居然令項羽斬殺殷通,奪得兵權:

就是靠江東八千子弟,項氏叔侄開始了個人的創業之路。

項羽入關中分封諸侯時,將江東納入自己的囊中,定都彭城。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項羽不是說衣錦還鄉嗎?為何不定都吳中?因為江東並非項羽的家鄉,只是他的創業起點,這就是後來項羽不肯過江東的第一個理由。

1。項氏家族的大本營不在江東

史書說秦末的起義是農民起義,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本質上它是士族階級和貴族階級的起義。劉邦是士族階級,陳勝吳廣也是士族階級,項羽是貴族階級,其他復國的六國王室後裔,都是貴族階級。

起義這種事,沒有政治力量的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項氏叔侄就是借殷通,這個士族階級的船下海。當然,項氏家族在楚國的根基也是主因。

曾經有人建議項羽定都關中,項羽說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那人諷刺項羽說,楚國人就是戴著帽子的猴子,項羽一怒殺了那人,留下一個“沐猴而冠”的成語。其實,項羽的智商沒低到那種程度,他是沒有定都關中的底氣。

項羽起家在江東,這就註定了他的班底缺少本土勢力的支援,未來必然會出現問題。比如劉秀,南陽人在河北創業,後來不得不想方設法,小心平衡兩派勢力,項羽也必須補足這個功課。

坑殺二十萬關中士族,屠城咸陽,這些罪孽導致他不可能立足關中,回到家鄉,依靠本土勢力恐怕是他唯一的選擇。

江東是項氏叔侄的避難地,根基很薄弱,他們與當地勢力的融合度不夠。假如項氏在江東有足夠實力,何必採用謀害殷通奪權的辦法呢?這就註定了江東只是項羽登天的梯子,用過了就失去價值了。

所以,項羽失敗後如果再回江東,除非還有第二個殷通,傻傻地等著他來奪權,否則項羽到了江東就是兩眼一抹黑,孤家寡人一個。

2。項羽滅秦後沒有給江東帶來福利

項羽恐怕也沒想到自己會有敗走烏江的那一天,所以他分封諸侯以後,光想著如何戴頂漂亮的帽子,在家鄉人面前炫耀,早把江東父老忘得一乾二淨。

翻遍史書,你找不到一位江東子弟如何受惠於項羽的記載,他手下的功臣,得到分封沒有一個是江東人,甚至你都找不到江東人的痕跡。這就很不正常了,靠江東八千子弟起家,竟然沒有一人獲得分紅資格,江東人與項羽的關係不說自明。

前段時間朱之文的新聞鬧得滿天飛,人家竭盡全力造福鄉梓,還落的這個困境,靠八千子弟性命堆起來的西楚霸王,對江東人如此薄情,江東憑什麼支援他東山再起?

3。項羽還不起江東八千英靈的債務

江東人不光沒有獲得項羽的福利,還被他欠下八千人的血債!

垓下之戰前,項羽十萬大軍,一夜間追隨在他身邊的僅剩八百子弟,到了烏江邊僅剩二十八人。臨終前,項羽說:

我們別被司馬遷個人的感情色彩帶偏了,難道我們不可以這麼理解:

①項羽個人的懊悔,當初富貴了,怎麼就沒得想到回報江東父老,這會兒再去求人家,不管用了;

②八千條人命,就是八千戶冤家,這筆血債怎麼還得起?不被人家生吞活剝就算不錯了!

③項羽與江東的關係,自始至終就是這八千炮灰,項羽絕情,江東人也從來沒有給過項羽其它支援,如同陌路之人。

所以,所謂過烏江回江東,謀求東山再起,就是個天大的笑話,項羽聽了都哆嗦!

即便項羽厚著臉皮過烏江,那位船翁也不是劉邦的間諜,江東又有一位傻鳥“殷通”給他奉上八千子弟,劉邦還會給項羽喘息之機嗎?

我們的視線都被吸引到垓下主戰場了,沒注意到另外一個細節:項羽的大後方已經被完全掏空!

鴻溝合約後,劉邦撕毀協議追擊項羽,正常情況下,他應該引兵向東,回到大本營彭城,可是他的路線,為何卻是一路向東南?原來彭城已經被灌嬰端了!他向東南方向,目的地很明確——九江郡。

九江郡北部就是與江東隔江相望的“江西”,那裡有他的心腹周殷鎮守,西邊還有最後一個盟友臨江王共尉。

可惜項羽的最後一點希望也破滅了,劉邦早早地派劉賈和英布,斷了他最後一點念想。劉賈先聯合彭越截斷周殷給項羽的糧草供應通道,接著又與盧綰滅了臨江王,最後又策反了大司馬周殷,又與英布合兵,圍攻垓下。

也就是說,垓下之戰後,項羽是標標準準的孤家寡人,地盤盡失,部眾全光。劉邦一定會對他窮追猛打,不可能讓他在江東有喘息之機。就算項羽是一團火,要想燃起烈焰,怎麼也得給他幾把乾柴吧,可惜他什麼都沒有了,除了燃燒自己!

項羽是一個極度自信的人,自信到可以胡作非為,認為僅憑一己之力就能搞定天下。所以,他沒把任何對手放在眼裡,甚至沒把下屬當回事,更沒把百姓放在心上,他堅信他的刀可以戰勝一切。

直到龍且和他的十萬軍葬送在齊地,項羽第一次膽寒了。他低下高貴的頭,低聲下氣地派人找韓信溝通,希望共同對付劉邦。

再後來,糧道斷絕,大軍無以為繼,他又不得不接受與劉邦鴻溝劃界的協定。彼時,項羽恐怕只有一個念頭,只要停戰,再做些讓步也值得。所以,協議一達成,他立刻放鬆了警惕。

當四面楚歌響起的時候,他與美人相擁,悲歌一曲,那歌聲其實是他唱給自己的輓歌。此時,即便八抬大轎抬他回江東,抬回去的也僅僅是一具行屍走肉!

項羽的時代結束了,無可挽回!

應該說項羽的結局不錯,他還有勇氣把劍架在自己脖子上,假如邁腿登船,世間永無楚霸王。

李清照欣賞的就是項羽那份敢死的氣概,對她來說,假如她的丈夫有這份勇氣,她這個做妻子的怎麼有深深的恥辱感?

南宋建炎三年,江寧知府趙明誠,在部下叛亂,城中急需他出面主持大局的時候,他竟然用一根繩子,從城頭垂下逃生了。因為這件事,趙明誠被革職,李清照跟著蒙羞。

一邊是親情,一邊是大義,李清照能說什麼呢?她只好以謳歌項羽的自決之勇,暗諷丈夫的懦弱。

大概李清照被司馬遷蠱惑了,沒有仔細研究過項羽,她不知道對項羽來說,烏江自裁才是他最好的謝幕方式。詩人嘛,讀出她的心境就好了,何必揪住歷史細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