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不要跟孩子糾纏,不要把前半生積累的愛和幸福,毀在養老的怨恨裡

農村出來的上一代老人內心都有一個夢想,渴望四世同堂,至少和孩子同住在一起居家養老,他們很難接受到養老院度過晚年。

母親和父親在老家共同生活六十多年,直到父親八十四歲時去世,我們才考慮母親的養老問題,這時的母親也已經八十二歲了。

父母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養兒防老,這也是很多農村老人的觀點,即使到女兒家也好像是做客,母親雖然也是女兒,她卻一直認為“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

母親在跟我們女兒住了兩年多以後,還是想去兒子家,幾十年不和兒子兒媳在一起,住在一起兩代人的觀念衝突劇烈,問題矛盾不斷,最後母親還是從兒子家回來了。

回來以後的母親想開了很多,她害怕因為自己非要跟著兒子家給兒子添麻煩,讓兒子不開心,她最愛的兒子不開心,她也就談不上幸福,她還很怕因為和兒媳的衝突,讓兒子和孫子怨恨她。

後來同樣八十多歲的舅舅住進了養老院,母親跟著舅舅住進鎮上的養老院,在養老院平時有一幫同齡人,三餐適合老年人,有獨立的房間,她自己還很高興,比自己在家放心多了,兒孫們有空就去看望她,她感到很滿足。

母親那一代人,日積月累,一輩子形成的潛意識的觀念,再加上物質條件的限制,真正開明的父母並不多。

對於一些偏執的父母,相比於生活質量,他們實際上更看重面子,讓他們在親戚朋友面前抬不起頭來,比割他們的肉還難受。

養老本來是一件商量著來,互相愛護互相體諒的事兒,但因為有時父母的經濟條件,以及人性對死亡的本能恐懼,在現實生活裡,養老很容易變成對兒女的道德綁架。

我的嬸嬸六十多歲患了阿爾茲海默症,這些年一直是叔叔照顧她,孩子們也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兒女們曾經商量將嬸嬸送到養老院,這樣叔叔就可以解放了,但叔叔堅決不同意,他怕別人照顧不好老伴,也不想給兒女們留下不孝順的罵名。

後來叔叔的身體也不好了,子女還是商量將他們老兩口一起送進養老院,叔叔還是不捨得離開家,也怕親戚朋友指責孩子們對父母不孝順。

這樣維持了一年多,叔叔過得很辛苦,兩個孩子也過得很艱難,雖然給父母僱了保姆,所有的下班時間都陪著父母,家庭矛盾衝突不斷,工作壓力也大,叔叔看在眼裡也疼在心裡,去年的一個冬天,叔叔給嬸嬸吃了過量的安眠藥以後,夜深人靜的時候,七十二歲的叔叔從六樓一躍而下,他自己是解脫了,但給孩子們留下了深深地遺憾,不知道他的子女何時走出父母離世的陰影。

即使身體健康的父母,養老問題也不容易解決,兩代人觀點的差異,各自的堅持都是邁不過去的坎兒,多少中年人活在理想和現實的夾縫裡,活在道德和生存壓力的困境裡,活在孝心和無力的壓迫下。

當一個人老了,還有沒有能力讓自己活在尊嚴和愛裡,這需要物質條件也需要親情關係還需要互相理解來共同保障。

不要跟孩子糾纏,不要把前半生積累的愛和幸福,毀在養老的怨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