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歐洲“人血饅頭”是什麼?女囚還在繩索上掙扎,就遭圍觀百姓分屍

古代宮廷電視劇,往往都會有一些“斬首”,每次行刑都會引來很多人圍觀,當劊子手斬斷的那一刻,人群便哄搶著衝了上去,以前看電視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老一輩人總是他們在做“人血饅頭”。

所謂的“人血饅頭”其實就是在饅頭上面粘上血,古時,也有用血入藥的例子,這也催生了“人血饅頭”,不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的反對用人血入藥,中藥也是支援這種理論。

不過在區域性地區,舊時民間迷信中,依舊還有“人血饅頭”,晚清時期最為典型,清代袁枚在《子不語》中提到:楊竟負約,又記人血蘸饅頭可醫瘵疾,遂如法取血。

瘵疾就是肺癆、肺結核一類的疾病,

至於為什麼會傳出“人血饅頭”能治病的傳聞已經難以追溯其源了,魯迅的《藥》也是諷刺過這樣的現狀。

受近代歷史影響的我們,曾一度認為這樣封建落後的思想只存在晚清,但實際上,不僅僅是萬千,全世界都有過這樣一段黑暗的歷史。

歐洲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代”,黑死病突然爆發,這種如同“惡魔”的疾病帶走了一個又一個人,人們無法治癒這種疾病,也不知道它的源頭,但是歐洲人總能找到一些“宣洩口”。

貓成為了受害者,貓的形象一直以來都是惡魔的象徵,在神學思想的誘導下,人們荒謬的認為就是貓散播的疾病,於是一場“獵貓”運動開始了,不管是家養的貓還是路邊的野貓都沒能逃過人們的手心。

獵殺貓並沒有讓疾病消失反而擴大的黑死病傳播,獵貓沒有效果,人們將過錯就怪罪在女巫身上,中世紀女巫獵殺席捲歐洲300年,這期間到底有多少無辜的女性被殺根本無從計算。

黑死病席捲歐洲,確實衝擊到了神學,但數個世紀形成的觀念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黑死病流行期間,歐洲就盛行“放血療法”。

歐洲的鍊金術師認為,人之所以活著,因為體內有血液,人生病是血液受到了汙染,所以放血就可以治病。

歐洲人也都接受這種說法,不管大病小病,放點血就好了。

同理而得,血液是維持生命的精華,大腦是人類智慧的核心,身體的各個部分都被對號入座,在吃啥補啥的觀念中,人體成為最大的“醫療品”。

雖說聽起來有些駭人聽聞,但這又是真實存在,那些罪犯成為了歐洲人最好的“特效藥”,權貴們往往都會先預定罪犯身體的一部分,剩下的就讓給圍觀的人群。

《死囚與民間醫學》當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在丹麥的一次斬首中,癲癇患者們面容焦急的等待在死囚周圍,當劊子手手起刀落,這些人拿著瓶瓶罐罐湊上去接血。這跟“人血饅頭”別無二致。

更加喪心病狂的是,歐洲人沒有“入土為安”、“死者為大”的觀念,在死囚“斷貨”期間,他們就盯上了剛入土的屍體,權貴們都願意花費重金購買,這些“屍體”也成為了一條產業鏈。

歐洲文藝復興後,醫療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科學並沒有佔據主流,就連一些大作家也認為屍體幫助人類戰勝了一些疾病,於是“屍體療法”又步入了一個新高。18世紀、19世紀依舊還存在買賣屍體這種惡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分子就喜歡在猶太人、戰俘身上紋身,並將他們的皮製作成燈籠、手提包、書封……伊爾斯·科赫因為製造這些被稱為“布痕瓦爾德的野獸”。

雖說二戰已經結束,但是這些物品依舊還在市面上流通,倫敦的一些商店,也曾明目張膽的買賣面板組織,不僅如此,上個世紀,歐洲還在展覽帶有缺陷的人體,一向自詡文明的西方世界,比起中國文明更加野蠻、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