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朱允炆為什麼不用漢武帝頒佈的“推恩令”來瓦解各地藩王呢?

文/炒米視角

明朝的藩王本身並不對中央構成威脅,關鍵在於朱元璋給了他們守邊拱衛的職責,導致了他們擁有強大的兵權,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朱允炆對藩王坐大的擔憂由來已久,可謂日夜憂嘆,如鯁在喉。早在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朱允炆就已經發現了藩王擁有兵權會影響到中央的這個問題。所以他並不是在一種平和心態的狀態下處理藩王問題的。換句話說,朱元璋一閉眼,那個所謂“穩定結構”就已經不存在了。

此刻其實在藩王問題上,比的是速度。朱允炆需要的是快刀斬亂麻。即便和自己的叔叔見了刀兵,從實際來講,勝利理論上也是屬於朱允炆的。

”推恩令”其實也不像表面上是緩圖策略那麼簡單。沒有武力對決為前提的任何形式的撤藩都是扯淡。

在漢朝是在經歷過漢景帝”七國之亂”後,已經對諸侯王實施過“外科手術”之後,到了武帝時期,在諸侯王”絕對服軟”的狀態下,實行的將大的諸侯國再分封為小諸侯國的策略。即便諸侯們明白漢武帝是什麼意思,也只得乖乖接受,因為漢景帝時期的事情歷歷在目。而且對於諸侯王而言,肉爛在鍋裡,那也只能這樣了。畢竟誰也沒膽量,更沒實力對抗漢武帝。

朱元璋剪除了丞相,剪除了武將勢力以後,已經完全陷入思維定勢。

那就是隻要不落入異姓手裡,自己兒子給自己孫子守邊疆,那是最穩妥的。這比起當年劉邦”斬白馬盟誓”,還要更激進一些。

當朱允炆把問題拋給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終於愣住了。因為他從來沒有想到過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他把問題又拋還給朱允炆。朱允炆冷冷地丟下一句話,先加以教化(先禮後兵),如果叔叔們不聽話,那就不要怪自己了,撤爵削地。果然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元璋放心了。

但問題是朱允炆其實並沒有像他在朱元璋面前表現得那樣合格。他顯然沒有繼承朱元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基因。這也是書生最大的弱點,心不夠狠!

事實上,朱允炆削藩的順序是從弱到強,目的也是為了逼反那些強大的叔叔們,從而有正當理由解決他們的問題。到這一步可以說他都做對了,但臨門一腳,他心軟了。

所以朱棣雖有野心,但仍然不敢輕易下定決心造反,而是裝瘋賣傻。而且即便在朱棣的”靖難之役”中,朱棣遇到險境要比朱允炆要多得多。不是朱允炆婦人之仁,“勿使朕背殺叔之名!”朱棣早就死在所謂的“靖難之役”之中了,據史可推的就至少三回以上。所以朱棣的成功也可謂千年不遇。

因而即便武力撤藩,本來也不應該是什麼問題。君可見,康熙的三藩之亂,打了十幾年,半數國土淪陷,結果又如何?以一隅抗拒中央,結果只有一個敗字!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