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誰?他官至宰相,為何老師從來不提起?

司馬光屬於神童。六歲啟蒙讀書;七歲背誦《左氏春秋》,且能明白書中大意;他不僅有“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另外還有一個“圓木警枕”的典故。

司馬光,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他先以反對王安石變法著稱,後又以編著《資治通鑑》、歷任四朝聞名。被現代許多學者捧為道德、文章之楷模。

中國人的思維方法,總是追求完美無缺。一個人只要後來顯貴了,必然編排出來一些他小時候的神奇之處。有的出生時天生異象,有的少年時出類拔萃————關於司馬光砸缸這件事究竟有多大水分,不好推斷。一個士大夫家裡嬌生慣養的七歲小孩子,能不能真的抱起一塊大石頭砸破那口大缸,我總是自覺不自覺有些懷疑。這且不提。咱們現在說的是,司馬光砸缸,救出的那位倒黴孩子是誰。

司馬光由此成了機智,敢於打破常規的表率人物,成了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有人就覺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是後人杜撰的。這麼推斷的理由就是限於工藝原因,北宋時期很難燒製出敞口,足以掉進一個小兒的大水缸。同時,考古上也沒有出土文物佐證。那時候都沒有缸,怎麼砸呀?

如果這個故事是假的,那麼被救的小兒自然不存在了,也就無所謂是誰了,老師講與不講也就關係不大了。不過,我們根據《宋史》所言,司馬光是“擊甕”救人。甕的形狀雖然是肚大,底小,口小,但是口徑在三四十釐米,足以掉進一個小兒的大甕還是有的,而且也有相關的出土文物可以佐證。

其實正史中並未記載司馬光所救之人,但是在一個家族的族譜中卻有記載,他的名字叫上官尚光。據說,上官氏在古代是光山縣的名門望族,富甲一方。而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任光山縣令,司馬光就隨父親住在光山。一富一官,加上其他一些小兒,就會經常在一起玩耍。司馬光所救的小孩就是上官氏族人,名叫上官尚光。

說是上官尚光成年後移居光山縣城西的龍堤南坡,他為了感謝司馬光當年的救命之恩,就在崗上造了一座亭子,取名“感恩亭”。而上官尚光所居住的龍堤南坡就被改稱為了上官崗、尚光崗。上官氏的家譜中還記載,說是上官尚光後來成了北宋有名的宰相。在上官尚光的家鄉,他不斷地宣揚司馬光的事蹟,司馬光救人的事蹟能夠廣為流傳,與上官尚光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上官尚光的學生們無疑是司馬光事蹟的傳播載體。

至於被救者,當時是窮是富,是乖是醜,都和司馬光果斷施救無關。簡言之,不管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是個孩子都得救。如果老師再談被救者以後如何有貢獻,假如當初不是司馬光砸缸救人,就少一個英才等內容,那就顯然又多出了另一個主題。

當然了,司馬光能夠名留青史,更多的還是本身的原因。他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歷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去世後配享宋哲宗廟廷,從祀於孔廟、歷代帝王廟,他諡號“文正”,是古代對文臣最高的褒揚。他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鑑》。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與司馬遷的《史記》並稱“史學雙壁”,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