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印度學者:中國與印度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我不知道什麼緣故,到中國就像回到故鄉一樣。”當踏上中國土地,泰戈爾由衷而發。離開中國時,他復又傷感道“我的心留在這裡了。”一如泰戈爾對於中國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中印之間友誼早已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奠定。

兩國皆屬於“金磚國家”行列,同為發展中國家,本應相互提攜然而印度卻素來對中國抱有敵視態度,無疑是自毀前程。“合則兩利,爭則兩傷”亙古不變。

不過因為中國與印度往時今日部分不盡相似之處,慣有中外學者將兩國進行對比,那麼在

印度學者看來,中國與印度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一、印度學者眼中的中印差距

曾有不少印度學者根據中印兩國差距做出相應評斷,其間有客觀事實亦有妄自菲薄。相應較為貼切實際的說法之中印度學者

阿南特?克里希南

,喬恆採用了“以點見面”的方法作出評估,選出中國省級行政單位與印度同級別行政單位“邦”進行對比。

其作此對比的思路在於,僅僅以中印兩國之間龐大的經濟總量來對比,很難判斷出印度與中國的真實差距,而將對比範疇下調至省一級別,除卻能夠看到差距本身,亦能從中剖析造成差距的原因。

首先他選用的分析物件則是

中國的廣東省與印度的馬哈拉施特拉邦

,兩者乃是印度與中國各自最大的地方經濟體與工業中心。此外廣東省與馬哈拉施特拉邦對於中國與印度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亦有著相應的重要性。

廣東省乃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發源地,其地理位置所帶來的整體發展優勢顯而易見。而馬哈拉施特拉邦位於印度最大港口孟買港,其發展亦是得益於此。因此兩者相較之下更能凸顯出中國與印度之間的真實差距。

然而在17年廣東省的經濟總量達到了1。43萬億美元,而與之對應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僅在4000億美元左右,其間有著3倍以上的差距,甚至無法在中國省份之中名列前十,且相較於中國北京、上海兩大城市亦有差距。

而泰米爾納德邦作為印度整體經濟排行第二的省份,在中國省份之中僅能排在20名左右,相較於中國多個一線城市有所不如。從中便足以凸顯出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差距懸殊。

印度學者阿南特?克里希南的相應分析之中,亦認為中國的東西發展差距與印度南北差距相似,而中國西部開發的經驗是值得印度政府借鑑的。

總體而言這位印度學者的一應總結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此外亦不乏有印度學者認為“中國需要30年才能趕上印度”,從宏觀來看,這一言論毫無根據與邏輯,儼然是憑空捏造,但是若從單一領域來看,亦是有一定事實基礎的。那麼中國與印度之間的真實差距如何?

二、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軍事差距

拋卻經濟,軍事乃是衡量一個國家硬實力的指標,而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軍事差距亦是非常明顯的,其間不僅僅呈現在雙方現有實力,更呈現在未來發展趨勢上。

中國與印度軍事方面的差距主要呈現在陸軍與海軍上。

當代陸軍的主要作戰能力在於導彈方面,而印度相關技術與實力經由評估僅相當於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水準。雖然部分領域與中國差距並不明顯,但洲際導彈無疑是印度的一大短板所在。

而海軍方面,中國與印度皆擁有自己的航空母艦與核潛艇,但是印度並沒有大型造船工業,且相應海軍裝備與中國亦有差距。至於兩者之間差距最小的空軍方面,則是凸顯出了印度的另一劣勢。

中國與印度,兩者實質上皆是軍事進口大國。

印度的軍事進口來源在於美國與俄羅斯兩大軍事強國。其能夠左右逢源的本質,便在於兩國皆有借印度制衡中國的戰略考慮。而中國的進口方向則是俄羅斯,雖有制衡中國的想法,但是俄羅斯方面亦有與中國共同抗衡美國的相關戰略。

不過雖同為軍事進口國,但印度的進口相較於中國則是更為瘋狂的,常年位居世界第一軍事進口國。而中國與印度軍事的最大差距實質便在此處。印度是單純的“買買買”只有極少數一部分是自行研製的,而反觀中國則是大相徑庭。

中國相較於印度擁有著更為龐大的工業基礎以及科技實力,因此在購置裝備的同時,在原有裝備上能夠自行研製出相應的軍事裝備。

因此中國購買裝備本質上買的是技術,與印度的一次性消耗品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其間差距呼籲而出。

不過即便如此,印度現有軍事實力亦是不容小覷的,無論海陸空三軍皆有其過人之處,且常年的印巴戰爭使得印度保持著相應的軍事反應能力。

況且武器裝備對於戰爭而言雖是不可或缺的一大因素,但是縱觀古今戰爭以裝備劣勢逆流而上的不在少數,中國昔年的諸多戰爭無疑便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對於印度的提防不可或缺。

三、細節之處

宏觀之下,印度整體與中國整體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但是若從細節出發,印度亦有其過人之處。

中國相較於印度的明顯差距首先便在於內部人民的生活狀態,縱觀印度種姓制度以及龐大貧富差距,底層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平日裡中國人印象中印度的貧瘠,往往是在這些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上看到的。

從社會狀況出發,中國的基建方面是印度遠遠無法企及的,中國“基建狂魔”之稱絕非浪得虛名。

無論是中國國內四通八達的高鐵、地鐵、高速公路等,又或支援非洲過程之中所呈現的中國實力,乃是印度所不具備的。

印度內部的交通基建完全呈現著肉眼可見的混亂不堪,且基建不僅僅包括交通方面,凡固定資產擴大再生產的新建、改建、擴建、恢復工程及與之連帶的工作皆為基本建設,而水利工程、土木建築等等皆囊括其中。這些方面不僅印度,即便世界範圍中國皆是數一數二的。

不過除卻諸多差距之外,實質上印度亦有著超越中國之處,且呈現在多個領域之中,亦是中國有待於提高的方面。其間包括

軟體領域、空中加油技術、航天領域、醫藥領域

等等。

尤其是在醫藥領域,此前《我不是藥神》一部電影上映,雖本質在於揭示中國內部人民患病之後面臨高額醫藥費用而不堪承受,但亦側面凸顯出了印度醫藥業的發達。

印度底層人民的生活環境對於許多人而言都是深有印象的,髒亂差儼然不足以形容。正因如此環境,令印度底層人民之中極易滋生疾病,而這一部分人並無相應的治療能力,所以便導致了印度醫藥業的變化。

醫藥公司透過盜版來實現製造相應藥品的目的,卻節省了高額的科研費用,成本低廉之下藥品自然並不昂貴,所以印度即便窮人也少有因治病而不堪重負的。不過其間盜版行徑亦是令無數國家譴責的。

不過總而言之印度在某些特定領域的成就,顯而易見是領先於中國的,因此面對印度亦不可過於盲目自大,畢竟印度的未來是不容任何人小覷的,即便國家亦對於印度的發展予以高度重視。

四、印度的潛在實力

若以宏觀之下的經濟體量來進行對比,那麼中國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顯然是印度短期內不可高攀的存在。不過印度之所以為能夠在國際間引人注目,除卻其本身不容小覷的綜合實力外,最大的特點在於經濟增長速度。

印度內部經濟雖然矛盾重重,但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它的經濟增速在近年某些時間段是超過中國的。中國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雖然相較之於改革開放之初的井噴式自然有所衰減,但發展速度依舊是首屈一指的。

因此,印度雖然短期內與中國存在著懸殊差距,但是依舊是不容小覷的,

不乏有人預測,在未來中國終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而印度則會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在百年後將超越中國等。

結論雖是預測,但從中所凸顯的則是不能小看印度的未來,尤其是對於作為鄰國的中國來說,防患於未然實屬必要。縱觀中印現有邊界摩擦,便可以窺見印度對於中國的真實態度,而中國對於印度的態度亦是呼之欲出。

中印邊界摩擦實屬印度挑起的,其中不乏印度總理想要借戰爭轉移人民目光,掩蓋內部矛盾。但換一角度來看亦是中國所希望發生的。

印度一定程度乃是橫亙於中國未來擴大亞洲範圍影響程度的最大阻礙,而上述印度的發展亦是中國所擔憂的,此外美俄皆將印度作為限制中國的工具。印度過於強大對於中國自然是不利的。

因此,邊界矛盾所能夠直接引起的並非戰爭,而是兩國相應的邊界軍備投入,通俗來講就是戰端並未開啟的“燒錢”,從印度近來大肆從俄羅斯購買軍事裝備便可窺見。

相較之下印度顯然是耗不起的,首先在於各自經濟體量與基礎,此外上述之中印度的軍事裝備普遍透過購買獲得,而中國則能夠自行生產,在“燒錢”同時更能夠促進相關領域發展。

此外最大的收益則是,印度將經濟投入在軍事上,自然導致國內經濟發展緩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印度的發展。

不過由此亦能夠看出國家對於印度方面的重視,而我們自然也不能小覷印度。唯有未雨綢繆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