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下半句是什麼?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家族觀念都非常深厚,在他們的心目中,有好事,一定要先讓家裡人獲得實惠。

自古就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說法,這一點也可以從很多俗語能體現出來,因為俗語說的就是老百姓的故事。

俗語是一種起源於田間地頭的文化形式,所以描述的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家長裡短,以及一些與為人處事、習俗有關的事情。

“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是一句典型的農耕俗語。表面上看說的是農田灌溉方面的事情,但事實上闡述的卻是人際關係。

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即“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兩句俗語看似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以理解為,“好處不能讓給外人”。也可以寫作“肥水不流別人田” ,或“肥水不澆別人田”,雖有一字之差但含義大體一致。

“肥水”的意思是糞肥,在古代社會是上好的澆地肥料。肥水一定要先灌溉自家農田,千萬不能流入別人的莊稼地。

由於古代農田阡陌縱橫,所以在澆灌莊稼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淌相鄰的地裡去。

為了能夠讓肥水全部澆在自家地裡,讓自己家的莊稼長勢更好,所以人們都會各澆各地互不干擾。

這句俗語之所以流傳範圍特別廣,主要是因為農業是古代社會的生存之本。而農民的命根子就是土地和莊稼,而肥水又是農作物收成的根本。

正所謂“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在沒有化肥和現代化農業機械的古代社會,糞肥就是莊稼成長的根本所在。

所以一旦流去別人家,那麼就必然會導致自己莊稼減產。古人為了能夠讓莊稼有個好收成,都會將糞水看的非常寶貴。

“近水樓臺先得月”,出自宋代文人俞文豹寫的《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簡單說就是靠近水邊的樓臺,往往都會先披上銀色的月光。說白了就是比喻因近便而獲得優先機會,或者說搶先得到某種利益或便利。

人與人之間在相處的過程中,很容易會產生利益瓜葛。所以想要多吃多得,就必須要佔盡天時地利。雖然這種思想很齷齪,但確實赤裸裸的現實。

在古代社會,這種想法無可厚非,畢竟每個人都想當官,或者說商人也想要多獲利。

無論是當官還是經商,只有明白大樹底下好乘涼的道理,才能讓自己捷足先登。

但是在封建制度的影響之下,貴族、富商、地主家的子弟,往往都贏在了起跑線上。而普通的平民子弟,想要透過科舉考試當官,幾乎沒有“近水”也無法“先得月”。

他們看似透過寒窗苦讀,彷彿有一絲近水的機會。但是真正能夠考取功名的寒門子弟,可以用寥寥無幾來形容。

實際上這句俗語所強調的內容,是關於人性與公平之間的矛盾。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公正待遇,希望生活在一個公平的社會中。

但這其實是一種幼稚的想法,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其實就完美的詮釋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內涵。

正因為社會有壓迫,人們更加熱切的期盼公平。但是公平與人性之間,這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俞文豹透過此景此情,聯想到了一些透過攀高枝或謀好事,以求能搶先取得利益與先機的社會現狀。

實際上“肥水不流外人田,近水樓臺先得月”, 正是對人性的思考和批判。可以說每個人的骨子裡都有自私的一面,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更多好處。

但每個人的命運不同,或者說家庭環境不一樣,想要搶先獲利就需要有先決條件。這兩句俗語在現代社會,其實依然可以找到原型。

作為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相信想要改變一定非常困難。“肥水共享,有月共得”,簡直就是一個美麗的夢想,非常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