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農村蓋房時愛說“日不曬根,口不吞陽”,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關於建房子的俗話很多,如果都整理下來,足足可以出一本書。

比如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在蓋房子時,如同念口訣一樣唸叨“目不曬根,口不吞陽”。

在網上,也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說農村老人常說的“目不曬根,口不吞陽”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首先,不管是如同唸經一樣唸叨的那些人,還是在網上提出這樣問題的人,他們都搞錯了一個字,這句話正確的說法是“日不曬根,口不吞陽”。

也許是日和目字很像,也許是人們以訛傳訛,反正很多人給整岔劈了。

由於這句話裡有讓人感覺不解的字,所以很多人在解讀這句話時容易陷入誤會的境地。因為僅從這些字面來看,我們無法聯想到這是跟農村蓋房子有關的俗話。

是地,僅從字面上是看不出來的,但它實實在在跟農村建房子有關。但前半句跟窗戶有關,後半句跟門子有關。

那麼,這句話具體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我們分別來說一下。

Ⅰ:日不曬根是什麼意思

我們需要先弄明白這句話裡的字面意思,然後才能去解讀這句話。

這裡的日,是太陽的意思。

既然有太陽,那曬字就可以理解了,太陽出來會曬到人或物嘛。

這裡的根指的是牆根。但並不是我們的外牆根,因為外牆根在外面,除了背陰的一面,是天天要接受陽光照射的,所以這裡的牆根指的是內牆根。

過去人建房子,講究座向,也就是坐北向南。其實現在人建房子也習慣這樣建,農村叫這樣的屋子堂屋。並不單指一間叫堂屋。而是指整個坐北向南的屋子叫堂屋。

比如坐南向北叫南屋;坐西向東叫西屋;坐東向西叫東屋。但唯獨這個坐北向南叫堂屋,它不叫北屋。

人們習慣坐北向南建房子,這是有科學根據的。

陽光大多數時候在南面,坐北向南的屋子,更容易接受到陽光的照射,屋裡更暖。特別是在北方,一到冬天,北風呼嘯。坐北向南的房子,北面是後牆,正好擋住了寒風,使屋裡更加暖和。

從古代開始,人們對堂屋就有著偏愛,在四合院裡,坐北向南的屋子會被叫成“正房”、“主房”,剩下的都是陪房和偏房。

但是,過去人建房子都很淺,它不像現在人建房子,動不動進深十一二米,過去進深五米就已經是非常深了。

在五米的堂屋中,如果窗戶開太大,由於它太高,所以容易被陽光直接射到內牆根處。過去人說這樣不好,屋裡存不住任何“氣”,都被太陽給照了。

所以,過去的堂屋講究是窗戶不能開太高,並且不能開太大,要預防陽光直接從窗戶透進來後,照到裡面的內牆根。我們可以看看過去的農村房子,窗戶開得都很小,就是這個原因。

這也是日不曬根的由來,它的意思是日頭不能曬到內牆根。

Ⅱ:口不吞陽是什麼意思

當我們看了上面的解釋後,我們就明白,想要弄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也還得理解這裡的字面意思。

這裡的口,指的不是人的嘴,它指的是“門口”。當房子主體蓋好後,門子是後面才按的,所以得預先留下安門子的門口子。

這裡的吞必須後面的陽一起來理解。

這裡的陽和上面的日其實是一個意思,都是太陽或者陽光的意思。

而是這句話裡,不吞陽的意思就是不讓陽光全部照進來。

所以,這整句話的意思就是,門口子不能留太高和太大,不讓陽光完全從門口照進房間。

可能有些人不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在過去,坐北向南的房子,它叫堂屋是不錯,但在細分上,還有堂屋和客廳。現在人通常把堂屋和客廳混用,但在過去,堂屋是堂屋,客廳是客廳。

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客廳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堂屋是家裡擺放先人靈位,有紅白喜事時商量和祭祀的地方。

在這種地方,自然是不願意讓陽光完全照進來的,因為過去人都有一種濃重的迷信心理。認為既然是擺放靈位的地方,就應該陰一些,不能被陽光直接照射。

所以,人們在建房子時就會把這個因素考慮在內,同時也有俗話來規範以及提醒後輩人注意。

於是,就有了口不吞陽這樣俗話。

如果要總結的話就是:說目不曬根的都是錯誤說法。正確的說法是日不曬根,口不吞陽。

這句俗話是用在農村蓋房子上的。分別是規範窗戶的留法以及門子的留法。都要求不要太高和太大,一個是預防陽光能直接從視窗照到內牆根。一個是預防陽光能從門口直接照到堂屋內。

Ⅲ:這句話現在還有道理嗎?

道理都是相對的。在過去,人們的生活非常講究,要講究的事非常多。所以,就誕生了很多現在看來挺無稽的規矩。

比如這個在建房上的規矩,黑嫂個人就感覺挺無稽的。房間裡難道多點陽光不好嗎?陽光暖洋洋的不好嗎?幹嘛非要搞得暗兮兮的?

但以前的人認為這樣不吉祥,我們也不能武斷地去說這樣就沒有道理,只能說如果有道理,也僅限於過去。

而到了現在,這句話已經失去其道理。我們知道,現在人建房子進深很深,動不動就十幾米。就算是這麼深,人們也巴不得陽光照射進來。

比如有人會留從下到上的通房窗戶,為的就是有更多陽光進來。至於什麼日不曬根,口不吞陽,現在人根本不理解也不想去理解。

所以,現在的人建房子並不會考慮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