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莊子:若想回歸本性具足、通於造化的狀態,只需做好這兩點

每個人的先天之自性本自具足,只是靜靜地在等你智慧的開啟它。

我們每天的追求、娛樂,這些都是後天的演化,但是如果你能迴歸本性,便能接通先天的造化,

由被規律所掌控,變成把握規律,在世出世間自如輪轉。

要想達到這種本性具足、通於造化,在入世與出世之間自如自在的境界,只需要做好兩點:

第一、積累“功德水”,才有量變到質變的可能

《莊子》有言:“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

水的深度如果不夠深厚,想要載一艘噸位很大的船,它便會顯得力不從心,只有當水的體量積累到水潭那樣深厚的時候,這艘巨大的航船才能被承載起來。

把一杯水倒在客廳的窪洞之中,那麼只能浮起草籽那樣微小的東西,而放一個小小的杯子上去了,它就會擱淺。

所以說,水一定要厚、潭水一定要寬,最好要像大海一樣宏大,才能載得起航空母艦。如果要像水窪中的水一樣,又哪裡能承載得起巨輪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莊子:“其學無所不窺,雖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確,莊子華美的文章和昂揚的氣勢,使其在文學和哲學上都顯現出高度的藝術性。

因此,把莊子的話直白翻譯過來是沒有意思的,他是在影射一定的東西的,就比如在這裡,他就是在類比,用水窪和大海來類比功德水的深淺,和其所能承載的造化的深淺。

古人說:“苟無至德,至道不凝。”

修行想要有好結果,如果平日不積寸功,功德水積得不夠大的話,要在自性內建構什麼浩大的工程,馬上就會遭遇停滯不前的窘境。

可能兩個人同樣在修行,你就突破不了眼前的難關,而另一個人卻可以使“工程”節節逼近、勢如破竹。

這其中的差異就是你所積累的功德水,能不能載得動的問題,你個人的福報能不能承負的問題。

第二、修習妙明心法,才能開啟智慧的活水源頭

修行的首要工作是你不二的心法,就是萬物平等的心法。

但是我們所謂的萬物指的是身內,而不是身外,身外本來就是平等的,根本不用你操心,會是失去平等的只有你,你內在的世界平等了,外在的一切也就自然平等了。

當我們覺得這個不公平那個不公平,這個尊那個卑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有很多爭戰。

然而,當你的眼界足夠高遠,高過九萬里,心量足夠深,深過無底潭的時候,你便能看穿這一層的束縛,獲得這個不二的心法,內在本性具足顯現,才能夠載得動這個船從此岸走向彼岸。

我們這幅臭皮囊,這艘船的壽命僅僅只有五十年,最多也就八十年,能用到一百年的人很少很少。

所以,趁著它年輕可用的時候,要加足馬力往該去的方向前進,以期到達彼岸。

修行的過程,心明幾分造化就往前推幾分,就像海水積得夠深,才能夠載得動巨輪航船一樣,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常常寸功不積,心法不練,只用一點點的水就想要載動大舟,帶著凡夫的計較和嫉妒,就想要開智生慧,這是痴人說夢,萬不可能的。

想要飛得遠、通於造化、思浴風塵,就要在修行之初,把功德積累的厚厚的,心法研究的透透的,然後才可以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九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