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紅樓夢:賈珍不是個正經人,不過他說過一句話值得思考

我對《紅樓夢》裡賈珍這個人物是一點好感也沒有的,好色、猥瑣,身為族長而沒有一點族長形象,作為父親自然也沒有一點父親的形象,把寧國府搞得除了門口的石獅子外沒有一樣東西是乾淨的。書中秦可卿的判詞裡有“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這造釁開端的其實也就是賈珍了。

不過,他也說過一句挺有意思的話。

這裡要說的,出現在第十回《金寡婦貪利權受辱 張太醫論病細窮源》裡,當時秦可卿病重,公公賈珍是比賈蓉還要著急,同時請了好幾個大夫(包括“太醫”)來瞧,但總是不好。

這一日神武將軍馮唐之子馮紫英介紹了他幼時從學的張友士先生,並不是職業醫生,但“學問最淵博的,更兼醫理極深,且能斷人的生死”,請來一看,果然與先前在瞧的幾個大夫不同,一下子讓賈珍他們看到了希望,儘管最後秦可卿還是魂歸太虛幻境,但她到底怎麼死的是個懸案,即便排除非正常死亡,屬於病死,也實在是被前面的一幫庸醫耽誤之故。

當時賈珍夫婦有一段對話,現摘兩句如下:

尤氏向賈珍說道:“從來大夫不像他說的這麼痛快,想必用的藥也不錯。”賈珍道:“人家原不是混飯吃久慣行醫的人……”

這裡我覺得賈珍的這句話特別有意思,這裡說的“混飯吃久慣行醫之人”想必是指他們請來的那些大夫了,說張友士本來就不是那類人,這是想表達什麼呢?

為了理解這句話,我們不妨把張友士的表現梳理一遍,看看他的與眾不同之處。

首先是請他出馬不容易。

他的身份本就不是大夫,而是一位“學問最淵博的,更兼醫理極深”的老師(學問本就是相通的吧),他來給秦可卿看病,如賈珍所說是“因為馮紫英和我們好,他好容易求了他來了”。就是說,他研究醫理、給人治病並不圖謀利。

其次是態度很鄭重。

張友士答應了到寧國府看病,但他要求次日才來,因為當日他“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到家,此時精神實在不能支援,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脈”,要“調息一夜,明日務必到府”。就是說,要麼不答應,答應了就必須拿出最好的狀態;如果做不到,那寧可延後一下,把狀態調整到最佳,決不敷衍了事。

再次是特別謙虛謹慎。

張友士先生在到府看病前、看病時一直在說自己“醫道淺薄”“本也不曉得什麼”,非常低調,結合他給秦氏看病的表現看,確實是謙虛,而非做作。這表明,張友士並不吹噓自己的醫道,馮紫英這樣的人既然這麼推崇他,想必給那些豪門鉅富也看過不少病,治過不少人,但他一點也沒有作為資本進行什麼宣傳,他確實是“為醫而醫”,而非“為利而醫”。

再次是重在實證和獨立判斷。

到寧國府時,賈蓉的意思是先向張先生說一說秦氏的病情再看脈,而張先生卻要求“先看過脈再說”,“看了脈息,看小弟說的是不是,再將這些日子的病勢講一講,大家斟酌一個方兒,可用不可用,那時大爺再定奪”。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從病人(及家屬)那裡瞭解病情與看脈都是重要方法,我們現在去看中醫,往往是問病情與看脈同步進行,我想這倒不一定就必須分出孰先孰後。但這裡張先生為什麼要先看脈?我想最主要的恐怕是他不想受到家屬有關病情描述的影響,而想自己直接從病人身上獲得有關“第一手資料”,

這反映了他的自信的同時,更反映了他的講求實證和獨立判斷精神

而在看脈時,“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脈上,調息了至數,寧神細診了有半刻的工夫,方換過左手,亦復如是”,每隻手的看脈時間都有“半刻”工夫,也就是加起來有十五分鐘,真是非常耐心細緻,給人的感覺是他在順著秦可卿的脈搏,在全力追蹤病源所在。這樣看來,前一天晚上他說來了也看不了病,還真不是虛言啊!

最後是結論非常明晰。

論斷結果很明確,引張先生的話是根據脈象,秦氏之病不是如其他大夫所講的“喜脈”,而是因為“大奶奶是個心性高強聰明不過的人,聰明忒過,則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則思慮太過。此病是憂慮傷脾,肝木忒旺,經血所以不能按時而至”。

恢復健康的“可期待值”也很明確,張先生說“依我看來,這病尚有三分治得。吃了我的藥看,若是夜裡睡得著覺,那時又添了二分拿手了”。就是說,樂觀的想法是“50%的希望”。又說“人病到這個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這藥也要看醫緣了。依小弟看來,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總是過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儘管與賈珍他們的期待相比很低,也很模糊,但這是建立在實證基礎上的,反而準確;也許換了其他大夫會說“吃了我的藥,包好”,但魯迅先生告訴我們,這樣說話的人,往往是隻搞“人血饅頭”的人。

張友士先生的表現就說到這裡,那麼相對應的,前面那些大夫們是怎麼個表現呢?

尤氏有個說法:

一個個都是聽著人的口氣兒,人怎麼說,他也添幾句文話兒說一遍。可倒殷勤的很,三四個人一日輪流著倒有四五遍來看脈。他們大家商量著立個方子,吃了也不見效,倒弄得一日換四五遍衣裳,坐起來見大夫,其實於病人無益。

我關注的幾個資訊是,賈珍他們同時請了三四個大夫來看,這三四個大夫呢,倒是客氣得很,看病是聽著人的口氣兒說話,我想這個“人”大概主要指這三四個大夫,也可能還包括賈蓉、服侍秦可卿的婆子丫環在內,反正就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獨立判斷。

如果不是沒水平,那就是大夫之間相互“捧場”,至於病人到底什麼病、怎麼治、效果如何,已不是重點了,反正“下藥”就是,反正出診費是少不了的;或以病人身邊之人的描述為主,自己的看脈情況和判斷倒還在其次,把結論建立在第二三手資料基礎上。也正因此,賈蓉一聽張先生要看脈後再聽他說,就覺得先生“高明”。

同時,這些人“殷勤是殷勤的”,三四個人每天輪流著四五遍來看脈,看起來很敬業,但又不得不問,是來看脈還是來看人呢?此處並非完全空言,治死了尤二姐的胡庸醫就是“看人不看病”的。

如果的確是“看脈”的,那如果不是水平差,就是純粹看個形式,

根本沒有像張友士先生那樣要麼不來,來了就用心。

反倒害得秦可卿一天四五次起來見大夫,勞心勞神,加重病情。

這樣一比較,

“混飯吃久慣行醫的人”的特點也就大致出來了:行醫變成純粹的職業行為,是個飯碗,混口飯吃而已,也就是其實已經忘記了“行醫濟世”的初心了。而一忘記初心,一變成生意,做事就是為了謀利,只要能哄得別人拿出錢來,管別人怎麼樣呢!

這樣行醫,當然令人齒冷。我本來覺得賈珍是一無是處的,因為他這一句話,倒又覺得他至少對那些忘掉了初心的人還是有貶斥態度,因為他這個態度,我對他的態度也稍有一點點變化——當然,也只肯定他這一句話。

事實上,前陣子網上曝光的“腫瘤醫療”黑幕等等問題,可不正是喪失初心的表現嘛!

而這又不止於“行醫”一事,任何領域都會存在這樣的情形。俗話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願我們都能一直保持初心,做好自己!

以上淺見,朋友們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網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