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水鏡先生為何對劉備說:命途多蹇,所以至此?其中有什麼故事?

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賢”裡,有一段關於用人的對話,水鏡先生初遇劉備,見他氣色不佳便料到其坎坷遭遇,因問說:”吾久聞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猶落魄不偶耶?”劉備說。“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鏡說:“不然。益將軍左右不得其人耳。”劉備說:“備雖無才,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竭忠相輔,頗賴其力,”水鏡說:“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若孫乾、糜竺等乃白面書生耳,非經綸濟世之才也。”水鏡先生的話闡明瞭一個有關用人的重要思想:有了人才,並不等於會用人;不善於使用人才,就不能發揮人才的作用,他說劉備“左右不得其人”,是指沒有使用人才的大才,即缺乏統籌全域性的人才,也是他所說的“經綸濟世之才”。劉備的“命途多蹇”,證實水鏡先生的話是對的。

從逆境走向順境

“桃園結義”之日,劉備兄弟三人就立下替言:“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儘管他們懷有雄心壯志,卻不能如願以償。雖然虎將關、張、趙雲拼死效忠,孫乾、糜竺、簡雍等竭能盡力,也無濟幹事,仍顛沛流離,寄人籬下。他轉戰沙場,經千辛萬昔,才得徐州作為安身之地,卻又被呂布奪了;只好附屬曹操,因惡其為人,乃設計脫身,借截擊袁術之機回師徐州;後被曹操打敗,僅以身兔投靠袁紹,因失公助曹軒了顏良、文丑,險些被袁紹殺了:後依劉表,又被蔡瑁和蔡夫人暗算,幾乎送了性命。

劉備此時的景況是淒涼的,故他見已身髀肉復生,感到”日月蹉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遂”,不覺悲從中來,長嘆不已。而當他得孔明相助,高興地比之為”如魚得水”。魚沒有水,寸步難移:魚有了水,便可游泳自如了。

從此,劉備從逆境走向順境:聯合東吳,打敗曹操;取荊益二州,稱帝西蜀。

孔明何以有如此扭轉乾坤的力量?

待機而動的決策

當對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無所瞭解的時候,人們是無所作大的,如果與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背道而馳,任何人都會碰壁,遭到失敗,掌握了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人們就主動了,就可改天換地。傑出的人物能在歷史上起偉大的作用,並非他們有三頭六臂,或先知先覺,而是因其能從實際出發,根據當時的客觀形勢,實事求是地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孔明的”隆中對”就是這樣產生出來的。要了解孔明所起的傑出作用,有必要從研究“隆中對”

入手。“隆中對”是什麼?這是劉備”三顧草廬”時,孔明跟劉備的一段重要對話,即孔明為劉備制定圄天下的戰略決策。孔明指出:“今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予以令諸侯,此誠不可以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只有荊益二州可取,”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因主客觀上的種種原因,孔明的“漢室可興”的願望雖沒有實現,但他的聯吳抗曹、取荊益二州、待機而動的決策,在實踐的過程中證明是正確的,它使弱小的蜀國能鼎立近半個世紀之久,故有“千古奇策”之譽,孔明未出草廬已預見天下三分。不愧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而他能制定”隆中對”,是由於他對當時天下大勢有全面的深刻的瞭解,對各個政治集團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故能明確打擊的物件和團結的力量,確定短期和長期的奮鬥目標。

依形勢,定謀略

“隆中對”是孔明在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提出來的。這一年天下大勢是:在北方,曹操憑著其挾大予以令諸侯的優越地位,先後消滅呂布、袁術、陶謙、張繡、袁紹等軍閥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他帶甲百萬,是當時中國最強者。在這一年春2月,曹操釋出的丁酉令說:“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與賢士大夫共定之。”這表明他決意南征。在東南地區,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已7年,在殘酷地鎮壓越族的反抗後,政權基本鞏固,加以有長征之險,並得到顧雍、陸遜為首的吳郡士族的支援;且能舉賢任能,有周瑜、魯肅等文武全才為之輔佐,國力日益強大,在當時其勢力僅次於曹操。在西南地區,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都是軟弱無能之輩,難於與曹操抗衡,遲早必被人所並。只有劉備,他雖寄託於劉表,但很得人心,故荊州豪傑多歸之,事實上他已成為荊州地區的新興勢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實力,很明顯,當時力足以爭天下的只有曹操、孫權、劉備三人而已。而三人中,曹操勢力最大,劉備要與曹操對抗,只能聯合孫權。故劉孫聯盟抗曹,是形勢使然。這時,孔明已“躬耕南陽”有12年之久,且由於荊州是當時東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和軍事咽喉,這給他提供了觀察政治風雲的有利條件;他經常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等談仕迸,議時政,在劉備“三顧草廬”前,他透過各種渠道瞭解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對天下大勢已成竹在胸。故在劉備屈身求教下,能提出正確的戰略決策——“隆中對”。

下對了關鍵棋子

譬如下棋,關鍵性的一著下對了,就全盤皆活;關鍵性的一著下錯了,就著著被動。“隆中對”對於蜀國的形成和發展來說,是關鍵性的一著棋,自從制定了這一正確的戰略決策,便把劉備集團內部潛在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各種人才的智慧、力量都充分發揮出來,因而取得了節節的勝利。

而“隆中對”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孔明智慧的結晶,足見劉備得孔明對於他事業的發展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的。劉備未得孔明前和得孔明後的不同處境,給用人藝術添加了一些什麼新內容呢?它說明:大凡幹事業,必須有各種各樣的人才,但更重要的要有掌握全域性的、具有戰略眼光的人才。劉備也是個會用人的人,他的用人特長是善於識賢、集賢、信賢,但對於如何使用人才,則非其所長,這是因他缺乏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才智,故雖有關、張、趙雲之勇,也不免屢戰屢敗。

以智謀折服眾將

孔明則既能從大處著眼,也能從小處著手,即既有正確的戰略決策,也有出入預料的“神機炒算”,他的才智使關、張、馬、趙、黃五虎大將如虎添翼,大顯神鹹,張飛,原是個有名莽漢,叢不懂使計,只一味恃勇。他快人做快事,敢於鞭打督郵,屢揪“三姓家奴”呂布:他嗜酒如命,醉後鞭打部屬,致失掉了徐外。後來在孔明的領導下,他變了,不再是老粗,而是粗中有細,他義釋嚴顏,使嚴顏所管的45處關隘,皆望風歸順;他假醉賺張郃,智取瓦口隘。韋中雖不說是孔明所教,但既在其指揮之下,顯然與孔明的軍事部署有關。不服老的黃忠,也是在孔明的激將法的推動之下,勇挑重擔,計奪天蕩山,勇斬夏侯淵。孔明的智慧折服了眾將,連目空一切的關羽,在他面前也服服貼貼,俯首聽令,因而能調動三軍,沿著他的羽毛扇指的方向,奮勇直前,去奪取勝利!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千才易得,全才難求,如何在眾才之中,選拔具有全域性之才的人才,這是取得事業成功的至為關鍵的一環,也是用人藝術的一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