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畫家餘楚民與“黃鶴樓”的民族文化傳承

黃鶴樓位於武漢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嶺之上,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

據黃鶴樓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餘楚民先生介紹:相傳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成為千古絕唱。從此,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吸引了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來到這裡遊樂,吟詩作賦,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黃鶴樓具有1700多年中華歷史、豐富的文化積澱和獨特的文化內涵,蠃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歷代屢毀屢建,1981年10月,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重建。

武漢市政府為了把重建後的黃鶴樓打造成名副其實的“天下江山第一樓”。1984 年,餘楚民先生作為特殊人才調入重建黃鶴樓辦公室,負責其文化建設、當代名家書畫作品收集、景區文化存設佈局及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等工作。

為了把黃鶴樓的文化精神完整地表現出來,餘楚民先生與重建辦公室同仁對歷代名人在黃鶴樓留下大量的詩歌、詞作、楹聯、碑記、文章等進行收集和整理;對黃鶴樓內怎樣佈置,樓外的一批輔助建築,人文景觀與黃鶴樓如何整體協調,才能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他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文獻,與相關部門專家共同研究、探討。

1985年6月,重建後的黃鶴樓又以嶄新的姿態,矗立在長江邊上。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用藝術形式更好地展示黃鶴樓的氣勢;讓瀕臨萬里長江的黃鶴樓,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更好地展現黃鶴樓的文化精神。

黃鶴樓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以“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表現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複製品。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詩人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以及節日。

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陸游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

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建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黃鶴樓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主樓周圍還建有白雲閣、象寶塔、碑廊、山門等。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闢為黃鶴樓公園,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白雲閣,歷史上曾是南樓的別稱,閣名源於唐代詩人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白雲閣坐落黃鶴樓以東,閣高41。7米,1992年1月竣工,閣名由史學家周谷成題寫。

擱筆亭,於1991年重建。亭名取自“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

千禧吉祥鍾,取20世紀和21世紀的連線之意,鐘體材料為銅合金,它是明朝永樂大鐘以後中國鑄造的最大銅鐘。

“鵝”碑亭,有清代流傳下來在武昌蛇山黃鵠磯的一筆草成的“鵝”字刻石一方,傳說書聖王羲之在黃鶴樓下養過鵝群,情不自禁寫下此字。1986年,將依拓本重新制作的鵝字碑,並以碑作亭壁,建六角亭。

詞詩碑廊,環繞景區鵝池四周,碑刻內容為當代國內書畫名家書寫的歷代名人吟詠黃鶴樓的詩詞名句(亦有部分當代詩作)。碑牆上共嵌有石碑124方,根據真跡描摹鐫刻。

黃鶴歸來銅雕,由龜、蛇、鶴三種吉祥動物組成。龜、蛇馱著雙鶴奮力向上,黃鶴帽腳踏龜、蛇俯瞰人間。

九九歸鶴圖浮雕,是國內最大的室外花崗岩浮雕,整個雕塑呈紅色,99只仙鶴呈現種種不同的舞姿,和諧分佈在松、竹、海、靈芝、流水、岩石、雲霞中。

黃鶴樓公園管理處負責人告訴記者:餘楚民先生四十多年來,用自已的美術理論、美術實踐服務於黃鶴樓的文化建設;畫鶴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筆下的黃鶴就在藍天下幸福飛翔,與白雲為伴,彷彿讓人們聽到陣陣的鳴叫聲可以穿透蒼穹,久久不能消失;他筆下的黃鶴不僅讓“黃鶴樓傳說”依舊勾起人們對歷史的緬懷、對文化的熱愛,同時推動對外文化交流;他用藝術的語言展現了黃鶴樓的文化精神。

餘楚民早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美術系,他是一位在繪畫藝術上孜孜追求不斷進取的畫家。從黃鶴樓公園的一碑一亭,一字一畫,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畫家在藝術審美高度的樸素和真摯;看到了一位畫家的藝術造詣和精湛的創作技巧;看到了一位藝術家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自己的藝術才華為黃鶴樓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 (記者 劉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