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科學家是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楊振寧曾這樣談《易經》

中國的大門也被歐洲列強輕易撬開,割地、賠款,恥辱與壓力令許多仁人志士求索中華民族的新出路,在文化領域便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摒棄傳統文化而尊崇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旨,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讓傳統文化再無生存之地。

孔孟之道、老莊之學全都遭到摒棄,但傳統文化畢竟是中國人的血液基因,不是某種運動的改造就能改造成功的,近十年來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有再次復興的勢頭,新舊思想激烈碰撞出許多新奇的火花。

那麼在唯物的科學家群體中,他們是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呢?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為何要痛批傳世經典《易經》呢?

李約瑟,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家,熱衷研究中華文明,曾數次來中國考察。學術界有一個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對人類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工業革命和科學卻沒有在中國發生?

這個難題,也是所有中國人不解和抱憾的,解鈴還須繫鈴人,學者們透過研究中華文化去尋找中國在近代落伍的原因。

四書五經是古代中國人從小就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易經》最為古老,可謂是精髓中的精髓,想了解中國,自然繞不開這部奇書。

《易經》把宇宙萬物看作一個整體,天人合一互相感應,內容涉及了諸多領域——政治、文學、醫學、哲學、藝術等等,是儒道兩家共同的經典,讀懂此書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易經》重辯證邏輯,而近代科學是以歸納和推演的形式邏輯為基礎,這導致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偏重經驗科學,像中醫就是很典型的體現。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曾得出結論認為,中國聖賢缺乏近代科學的思維方式,沒能做出科學上的進步是正常的,如果能進步反而應該大為驚訝。

中國傳統不但沒有近代科學需要的思維方式,而且政治上對科學技術也是貶低的,許多在現在看來是偉大奇書的作品比如《天工開物》之類,幾乎無人觀看。在這個地球上大概沒有人會懷疑中國人的聰明,但聰明不代表能順應時代需求,抓住機遇。

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更是對《易經》做了鞭辟入裡的公開批評,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楊振寧的言論引發了各方關注和討論,並且在《自然》雜誌05年第1期上發表。

他認為《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主要有三大類,第一是影響了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第二是使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第三是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審美。

回到李約瑟難題,楊振寧認為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興起的原因有五:

第一是傳統文化注重實際運用,比較入世,對抽象的理論不感興趣;

第二是科舉是制度使大批優秀人才熱衷於當官;

第三是傳統觀念認為科學技術是奇技淫巧,不入流;

第四是傳統裡面沒有推演式思維;

第五是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一體的。

其中第四第五原因基本是受《易經》影響,推演式思維有多重要可以從Maxwell取得的偉大成就裡窺見一二,這個19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用歸納的方法寫出了電磁學方程式,繼而又用推演法得出電磁可以以波的形式傳播。

光即是電磁波的劃時代推測,這個推測影響了人類20世紀的科學與生活,由此可見歸納和推演是近代科學的基礎,而中國傳統文化稀缺的正是這種思維。

《易經》認為人世的規律和天的規律一樣,天人合一、內外一理。認為一根竹子所蘊含的理即是人世間的理,這當然走不進科學的大門,科學是研究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自然和人是兩回事。

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等同起來,這是科學家和中國理學家最本質的區別。作為一個功成名就的物理學家,觀點不可謂不一針見血直擊本質。

楊振寧發聲後,激起許多國學大家們的公開反駁。紛紛批評楊振寧並不真正懂得《易經》,只是淺嘗輒止而已。比如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劉大鈞就認為楊振寧批評《易經》無推演式思維方式是常識性錯誤,《周易》中算卦的方法靠的就是推演舉一反三。

國學大師曾仕強更是認為《易經》是至高無上的智慧,上至天文,下到地理,還包含了21世紀的電腦程式設計學無不是《易經》早已揭示過的真理,它是認知宇宙的鑰匙,近代科學沒能在中國興起不能歸咎於《易經》的影響。

相反,沒有好好學習《易經》智慧反而會影響科學思維,曾仕強的觀點與清朝時的儒學家們觀點一致。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相當的科學、哲學造詣的普通觀眾也難分誰對誰錯。

只能說楊振寧教授的科學造詣更多是來自於學習西方先進的理論知識,而曾仕強教授眼中的宇宙科學是來自東方的哲學經驗,\“近代科學\”四字本身或許就是個偽命題,科學真理要劃分成\“近代\”和\“古代\”嗎?

所謂\“近代科學\”是西方的話語體系,我們是否要厚此薄彼,或者說我們敢不敢有文化自信,相信自己的文化所揭示的真理是先進而高超的?

李約瑟難題至今無人可解,但希望自己的祖國繁榮富強,昂揚挺立是每個中國人的心願。我們的文化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是一段時間好還是永遠都對。

其實五千年的歷史中已經有了答案,只要我們肯謙卑鑽研,勇敢實踐,從失敗中反省、進步,從無知中辯證、思索,相信我們的文化終有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