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久病床前無孝子是什麼意思?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典故是什麼?

《紅樓夢》開篇的一首《好了歌》道盡了世情百態,其中一句是這麼唱的:“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話當然有點以偏概全,孝順兒孫是有的,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孝道,還產生了“百善孝為先”的說法。“孝”作為一種倫理觀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是在西周時期,也就是說孝文化在中國的歷史已經有約3000年了。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說這樣一句俗語,叫做“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是千百年世情的總結。意思是說,人年老了,身上便會有許多疾病,需要子女悉心照料,但如果父母常年臥床不起,兒女們便會產生一種不耐煩情緒,對待老人沒以前那麼上心。

其實,在孝道文化十分盛行的年代,這句話還沒有產生。儒家重視孝道,孔子就強調過很多次孝順的重要性,而在科舉制度產生之前,朝廷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就是“舉孝廉”,當時大家認為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為官後也必定不會有道德。

《論語》記載了孔子說的一段話:“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孔子對孝道很看重,認為父母在時,子女應該好好贍養、照顧;父母身故了,子女也要守孝三年,這期間拒絕所有的享受,包括吃肉喝酒聽音樂之類的事情。

後來科舉制取代“舉孝廉”,文化考試成了選拔人才的標準,那種子女守孝期間睡草廬、枕瓦塊、常年待在父母墳邊不洗澡不剃頭、將自己折騰得瘦骨嶙峋、然後被視為大孝子受到舉薦入仕的情況就沒那麼盛行了,孝道文化也慢慢發生變化。

雖然士大夫們還是很看重孝道(畢竟關係到自己的前途名聲),但民間就沒那麼多講究,不孝子雖說會受人鄙視,卻還是出現了不少,因此“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說法也慢慢流行了起來。這句話後面,其實還跟著另外一句。

另外一句便是“久貧家中無賢妻”,同樣反映了現實。古人認為,娶妻要娶賢,《紅樓夢》中就出現了這樣的說法:“妻賢夫禍少。”這樣的話在古代一度非常流行,人們認為能跟著丈夫吃苦、生活上照顧好丈夫、道德層面上能給丈夫帶來好影響的妻子才配得上“賢妻”的稱呼。

“賢妻”的正面例子有樂羊子妻等,反面例子有周朝功臣姜子牙之妻、漢代九卿朱買臣之妻等。姜子牙和朱買臣的前半生都很困苦,妻子不甘忍受貧窮,便離開了他們,那時候女子改嫁很稀鬆平常,但到了明清時期,女子的貞節被無限強調,她們就成為了世人眼裡的反例。

不過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如果丈夫不思進取,家裡的日子一直難過,再好的妻子也無法長期堅持,畢竟婚姻與愛情不同,婚姻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沒有必要道德綁架。而且古人只強調賢妻、強調妻子要堅守道德,卻很少為丈夫制定道德標準。無論孝文化還是婚姻道德,古今總是存在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