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雍正惹得天下訕笑,緣因濫放“道德空炮”?

摘要:古代的德治是不是笑話?

撰文|黃大拿編輯|王心

引文:看似褒獎君子和善行,實質卻敗壞了民風,這個結果似在意外實在意中。

古代皇帝的個人品德如何?這肯定是一個會引起爭議的口水問題。

但即使是普天下人都覺得某個皇帝的德性如何不地道,卻從來不會影響其在道德問題上的誇誇其談。

清朝的雍正皇帝,登基已經有篡位嫌疑,即位後又大肆清洗,私底下應該很少有人會把他歸入品德高尚的君子之列了。

儘管如此,雍正卻有一個奇異的癖好,那就是放‘’道德衛星‘’。

結果如何呢?自然是天下訕笑……

子貢贖人卻被孔子痛批

魯國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有人出錢贖回來,事後可由國家報銷。孔門高弟中經營商業成功的子貢一次贖了一個同胞歸國,事後卻拒絕了國家支付的贖金。

孔子聽說後對子貢說:‘’你這是不對的,因為你開了個壞的先例,從此不會有魯國人再肯為淪為奴隸的同胞贖身了。你接受國家補償的贖金,不會損害你行為的價值;你拒絕這筆贖金,只會破壞國家那條好法律。‘’

子貢自損財物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被樹為道德典範,為什麼反遭孔子的批評?

張遠山在《寓言的密碼》一書中作了精闢分析:魯國立那條法律的用意是為了鼓勵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惠而不費地做一件大好事,哪怕你暫時沒有預付償金的能力,也應該去借來贖金為同胞贖身,因為你不會損失任何東西。

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假設一下,如果魯國君主為子貢之舉而龍顏大悅下令通報、嘉獎、宣傳乃至推廣,會有怎樣的後果?

第一,社會表面的道德水準提高了,因為人人都在表態向一毫不取的子貢同志學習;

第二,道德水準的實際滑坡,因為頭頂已經高懸了子貢這樣的道德高標,誰若贖回同胞後再去領國家的贖金就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幾人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證損失這筆贖金不致影響自己的生活呢?

老祖宗的寓言有著驚人的預見性。我們曾經有過許多道德模範,他們都是那麼完美無缺高不可攀,讓每一個凡夫俗子自慚形穢。

且不問這類典型的真實程度如何,就算是真實的,大眾對這類典型究竟會喚起親切的認同感還是避而遠之?

自稱讀聖賢書的雍正皇帝卻忘記了孔夫子的教訓。

雍正在道德教化中最熱衷的一件事就是獎勵拾金不昧。據雍正朝的《實錄》記載,1727年(雍正五年),一個鋤草的滿人在送錢糧的途中,發現車內有別人遺落的元寶一個,便呈報了有關官員。雍正得報大喜,一個卑微的伕役不貪撿到的財寶,精神實在可嘉,真乃國之脊樑啊,那個元寶就獎給他吧,並命於八旗中宣傳此事。

這是雍正朝報告拾金不昧事蹟並且得到皇帝嘉獎的先河。

第二年,那個被二月河小說寫出了名的河南總督田文鏡上奏皇帝,說是他治下的河南一農民更了不得,在地裡撿到了170兩銀子不僅如數交還,而且不受失主報酬。

雍正這回出手更大方,既給農民賞銀,還賜了個七品頂戴,並傳旨要求官紳士民各界學習效仿。僅僅一個月,田大人報告在他的轄區又有了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雍正龍顏大悅……

好傢伙,從此各省呈報路不拾遺先進事蹟的奏摺聯翩而至,‘’道德衛星‘’比賽式地一個接著一個放了出來。‘’好人‘’也不再侷限於底層伕役,而遍佈各行各業各種型別‘’好事‘’也愈變愈奇……

終雍正一朝,此類道德衛星就沒有停放過。

乾隆繼位,卻遠不像他老子對‘’道德衛星‘’如此痴迷了,他規定:若真有拾金不昧的道德君子,地方官員可以酌量獎勵,但不準向上司申報,總督巡撫等高官也不得借這一類事情上奏。

原來,就在雍正大張旗鼓地褒獎‘’好人好事‘’時,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作弊現象:既然上交‘’遺金‘’既可博得官職和好名聲,還能得到比‘’遺金‘’更多的物質獎勵,何樂而不為?而且天知道這上交的‘’遺金‘’的真正的主人是誰呢?

放道德衛星,背後藏著大利益

歷史學家分析,雍正在褒獎‘’好人好事‘’時,對可能出現的作弊缺乏警惕。這種判斷真是書生之見。

在黃大拿看來,素來精明過人的雍正並非失察,而是自有其盤算。

爭放‘’道德衛星‘’事件中存在三方利益博弈,不可不察。

雍正為什麼對‘’道德衛星‘’如此熱衷,又為什麼對可能出現的作弊眼開眼閉?路不拾遺向來被視為民風淳厚、世道清明的盛世標誌,本朝此類佳話層出不窮,不正好證明雍正天縱聖明?

而對官員來說,既然聖上好這口兒,我們何妨多多益善,拍拍馬屁讓他高興高興呢?同時還可以藉此表示自己對老百姓教導有方,也算政績一種吧。

至於那些拾金不昧者,排除其中的道德君子,相當一部分是衝著政府嘉獎的實惠而來的。

底層人民中間原本具有拾金不昧之類美好傳統,那是老百姓淳樸的自發行為,他們根本沒有指望得到什麼回報,這是真正的善行。

可是一旦在上者出於某種利益考量要對此進行誘導時,整個事情就發生了質的變化。

雍正王朝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拾金不昧者給予名利實惠,不僅起到了誘使定力不夠的人做假騙取各種利益的作用,而且在那些淳樸的人看來,這也是對自己善行的一種汙辱,為了避免被別人認為是欺世盜名,下一次他們碰到路上的‘’遺金‘’,只怕要考慮應不應該拾起它並上交官府了。

看似褒獎君子和善行,實質卻敗壞了民風,這個結果似在意外實在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