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早安京劇】張飛、章非、張妃、張妃、張妃、張妃你最愛哪個?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物理學術語“電壓”不會被寫作“靛鴨”而成了藍色的鴨子,化學術語“萃取”也不會被寫作“翠曲”而成為翡翠般的樂曲。然而,在京劇知識或者說在京劇學科方面卻有不少專業術語存在同一術語有不同寫法的現象,往往令人感到困惑而莫衷一是。這就好像張飛這個古人名本來只應寫作張飛,如果有寫張飛的,還有寫章非的,又還有寫張妃的,豈不顯得有點亂?

譬如“角色”與“腳色”,“二黃”與“二簧”,“倒板”與“導板”,“溫”與“瘟”,“抱衣”與“豹衣”,“四擊頭”與“四記頭”,等等,即屬於這種例子。大概熟悉京劇的人們隨便一想就能想出一些這類的例子來。

京劇術語多是前輩京劇藝人這些無名氏作者的口頭創造,他想得好,想得妙,於是靠口傳耳聽的方式流傳開來。而在傳承流播的過程中出現音同(或音近)字異的不同版本則是很自然的事情。像《碰碑》一劇楊令公所戴盔頭術語稱為“金踏鐙”,但也可寫作“金大鐙”、“金扎鐙”,還可寫作“金踏蹬”、“金大蹬”、“金扎蹬”。還有在《長坂坡》一劇中在糜氏夫人投井時,有一種演法是趙雲“抓帔”,翻“倒扎虎”,也就是趙雲要踩到代表井的椅子上向後翻一個類似後空翻那樣的跟頭,表現趙雲只抓住了糜氏的外衣,自己卻從井臺上滑跌下來。然而表示這個武功動作的術語除了“倒扎虎”外,竟然還常常被寫作“倒插虎”、“倒翅虎”、“倒撲虎”、“倒食虎”、“倒吃食虎”。總之,正誤莫辨,優差並存。同一術語張三這樣寫,李四那樣寫,當人們寫到某個術語時就像《擊鼓罵曹》的禰衡那樣,來一個“手摸胸膛我自揣摩”,主觀隨意性很大。甚至有些著名專家對京劇術語的寫法也未能起到一錘定音、一統江湖的作用。如翁偶虹先生等把人物兩鬢下的兩條黑色巾帶寫作“千斤”,而《京劇知識詞典》則認為“千斤”是“牽巾”的誤寫。再如齊如山先生明確地認為寫“二簧”是對的,而不同意寫“二黃”,而在《京劇知識詞典》中則是以“二黃”開立條目,在實際中似乎也是寫作“二黃”的比寫作“二簧”的更多一些。歐陽中石先生把“行頭”寫作“形頭”,是筆誤還是創新?諸如此類,都有待研究。

今人應該感謝戲界前輩創造了一整套很實用的、甚至是很精彩的京劇術語。現在的問題在於,有些京劇專業術語尚不規範,缺乏文字定稿。當然,要解決這個問題離不開必要的考證,而考證又須向一些耄耋之年的戲曲老人請教某些術語的來龍去脈。因而這雖不是什麼熱點問題,但也還是要有點時間觀念。譬如從人物鬢邊下垂的兩條黑色的水紗,如前述當年翁偶虹先生並不寫作“牽巾”而寫作“千斤”,如能向他請教一下就好了,他未必不能對這“千斤”二字做出某種解釋,現在翁先生早已作古,無法再問,悔之不及矣。

原載2007 年 2 月 20 日《今晚報》

作者簡介:劉琦,研究員,京劇史論研究者。祖籍浙江慈溪,生於北京。1963年畢業於河北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戲曲理論研究工作,曾在《戲曲藝術》、《中國戲劇》、《中國京劇》、《梨園週刊》、《今晚報》等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並多次在省市級評獎活動中獲優秀論文獎。已出版的戲曲專著有《京劇訣諺輯釋》、《京劇藝術論》、《京劇形式特徵》、《津門談戲》、《裘盛戎傳》、《京劇行頭》。此外,曾有劇本和書法作品發表。曾任天津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華全國美學會會員、天津戲劇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