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樹欲靜而風不止,京劇大師於魁智被黑真是沒天理

不過當代社會人心浮躁且叛逆之緣故,往往最為牴觸所謂的“專家”“大師”。不輕信於權威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並不意味著盲目、不加論證的去詆譭,如跳樑小醜一般譁眾取寵。

一、京劇大師於魁智的厚實基礎

在眾多的專家、大師之中固然存在著一小部分人是憑藉著“搬弄是非”“炒作”而來的,但是亦存在著一部分人明明有著真材實料,卻被汙衊為空有其表、華而不實。在那些魚龍混雜的聲音之中,有盲目追逐風向者,亦有惡意“帶節奏”之人。

因此對於這一部分人而言,可謂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尤其是京劇大師於魁智被黑真是沒天理。

在評判一個人是否名不副實之時,一定要綜合他的人生履歷來作出客觀評價,而非上述之中盲目置評,殊不知人言可畏,任何一句不負責任的話往往會對當事人造成極大影響。若有“雪崩”,那麼沒有一句話可以置身事外。

縱觀於魁智慧有今日這番成就亦是建立在自身不懈努力的基礎之上。京劇藝術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可謂是“臺上一分鐘,臺式十年功。”

沒有日復一日勤懇的修煉打磨,是根本不可能成為藝術家的。對於那些自以為只是欠缺機會的人而言,往往忽略了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於魁智出生於遼寧瀋陽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之中,父親是一位工人,但母親則是一位音樂教師。

或許正是因為母親的薰陶之下,他選從小培養自己的聲音,並且在母親悉心的培養與教導之下,他在小學之時便擔任合唱隊領唱。這些都為他的今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卻聲音,於魁智與戲曲之間的緣分早在10歲之時便已建立。在家人的支援以及自身的數年以來勤懇努力的基礎上,於魁智於1972年4月被選入瀋陽京劇院學員班開始學習京劇。

在此期間於魁智更是透過其踏實的基礎、令人驚豔的聲音天賦得到了許多名師的青睞,在他們共同教導之下,於魁智踏入了京劇生涯。

13歲時於魁智歷經三年左右的京劇學習之後,在現代京戲《大櫓歌》中擔任主角,接連出演百餘場,憑藉著精湛的技藝以及腳踏實地的努力,獲得不計其數的稱譽與讚美,被稱為“戲劇神童”。

在百餘場演出之中,於魁智的基礎愈發凝實渾厚,對於京劇藝術以及角色塑造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自身技藝達到了新的高度。

二、“不滿現狀”的逐步蛻變

此時年僅13歲的於魁智已經是聲名在外,照此按部就班,踏踏實實的發展下去便註定他能夠成為京劇領域的一代大家。但是對於心志高遠的於魁智而言並不甘於如此緩慢的發展。

他渴望擁有更為長遠的發展,因此學老生的於魁智拜了名武生黃雲鵬學了6年武功。此外,他從瀋陽京劇院學員班畢業同年,再次以“全國僅招收的兩名老生學員之一”的身份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

令他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更為系統性的教育,使得他所擁有的戲曲藝術再次昇華質變。彼時為了求學,於魁智放棄瀋陽京劇院優厚的工資待遇,帶著僅有的微薄盤纏孤身一人踏上了求學路,沿途更是露宿於火車站之中,道阻多艱可見一斑。

貫穿於魁智整個學習生涯的,亦是他的付出與勤懇。他總是先人一步到達練功房間。普遍同學畢業以掌握十部戲的成績畢業,他卻掌握二十部以上。

此外,在學院之中他亦是接觸到了許許多多聲名顯赫的前輩,而在他一心求學的精神觸動之下,這些人也多是甘願對他指點一二甚至傾囊相授。其中包括葉蓬、李世霖、王世續等諸多前輩。畢業之後於魁智更是以優異成績考入國家京劇院一團。

有鑑於於魁智的諸多特質,團隊之中的前輩名角紛紛抱著惜才愛才的態度予以提攜或指導。由此,於魁智開啟了他京劇人生的璀璨時期,這一期間於魁智歷經千錘百煉得來的高超技藝,在舞臺上一一呈現,獲得了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社會反響。

縱觀於魁智有此一番成就的背後,從中能夠看到諸多因素,但是最為主要的便是他的勤奮努力以及銳意進取。

三、於魁智“被黑”的本質

那麼由此再來將目光投向於魁智頻頻“被黑”一事。在眾多理由之中不乏純粹無理取鬧的原因“於魁智不是北京人,唱不好京劇。”諸如此類實在令人啼笑皆非。但相對較為貼合實際的則是從於魁智、京劇兩者之間本質來出發的。

首先最為人所接受的“黑”則是“於魁智並無代表性作品”“於魁智未有師承”“於魁智唱法不符合主流”等。

何為“代表性作品”往往是一部能夠代表一個人巔峰的作品。擁有“代表性作品”的人普遍在於僅僅只有一首作品為人們所接受,其它諸多皆是俗物抑或著相較之與這一部作品有所不如的。

那麼沒有”代表性作品”的人通常分為兩種,其一是始終未有好的作品面世,皆為俗物。其二,則是一向正常水平發揮,也就是“出道即巔峰”而這一點巔峰延續至職業生涯結束。而於魁智顯然屬於後者。

在於魁智的眾多作品之中,無論是任何作品都是保持著相應水準的,結合前文之中貫穿他一生的勤奮便不難看出,他凡事都是追求極致的。因而當所有的作品都處於自身極致的情況下是根本不存在“代表性作品”的。

其次“於魁智未有師承”之事,的確如此,他並沒有拜入哪位名師之下學藝。包括“唱法不符合主流”這一說法亦是建立在他沒有師承這一基礎上的。

所謂的“主流”便是人們通俗認知之下京劇的唱法,也就是那些京劇大家的唱法。而於魁智並沒有師承於大家門下,自然是難以學到“主流”唱法的,但是縱觀於魁智一生的學習經歷,“師承”與“主流”對於他而言是不需要的。

於魁智並非完全的沒有師承,而是他的老師眾多並未真正的拜入某一家延續其間之“主流”。如前文所述,無論是在瀋陽京劇院學員班、大學、國家京劇院一團,皆能夠看到於魁智向名師討教的身影。

因此於魁智是有師無承的,但對於任何老師於魁智皆是學習其優異之處而非悉數搬運到自身,經由眾多老師身上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才成就了,“並無師承亦不合主流”的於魁智,以及屬於他自身的於派唱法誕生。

所謂的“主流”與“傳統”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究其本質便在於“舊的便是好的”。這顯然是令人為之詫異的,時代尚且在不斷的變革,一味守舊註定是要淹沒在時代之中的,縱觀京劇衰落現狀便不乏這些舊有想法從中作梗。

因此,於魁智“沒有師承”“不符主流”反而是成就他的一大特質。此外“沒有師承”這樣的“為黑而黑”亦是暴露了一種荒誕現象。

在中國舊有觀念之中,師承於何處便意味著一個人的畢生成就,歷史便意味著一件東西註定是好的。那些擁有名師的人能夠得到更多的機會與機遇,其中不乏並無技藝卻透過包裝來達到“金玉其外”目的之人。

當代人之中不乏口口聲聲“英雄不問出身”希望憑藉自己努力不去依賴任何人闖出一番天地者,但與此同時他們也盲目的相信著“名師必出高徒”這一說法。這些顯然是不合理的。

人類社會任何事物的誕生普遍是有歷史可以追溯的,源頭處無一例外皆是“人造”。靈感與更深層次的源頭從何處來?而那些歷代做出改進的變革者亦是由此而發。所以真正的名師並不在於所謂的“名門正派”真正的名師永遠是自然。

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事物誕生的源頭皆在於自然規律。因此,從客觀角度來看於魁智“被黑”實質上並不存在過於嚴重的個人原因,往往是宏觀之下的社會因素所致,正所謂“名人是非多”便是此理。

對於我們平常人而言自然要以平常心來看待,不盲目跟風亦不必盲目認同。生活之中似這般“非黑即白”的將一個人一味貶低的事件不勝列舉,即便並非名人亦往往會受到諸多的曲解與誤會。平常看待即可,終歸是“清者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