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人訓“水至清則無魚”,下句被奉為經典,做人是一門高深藝術

古人雖然無法感受到科技時代的力量,但是卻用高超的智慧去警醒世人,做人、做事一定要遵循規矩或法則,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如魚得水。就算是無法在廟堂發揮個人能力,也可以在江湖展現自己的才華。

老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語出《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大意為河水如果太過於清澈,那麼就無法看到魚蝦之類的水生物。因為一眼可以望到底的水面,水中的魚根本沒有可棲身之地。

而如果人太嚴厲或不講情面,那麼就沒有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了。後來隨著社會發展和思想轉變,這句話多用於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這種現象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如出一轍。

實際上《漢書·東方朔傳》中,也曾引用過這句成語:“詩云:‘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

指的就是一個人太過於耿直,那麼就必然會處處受人掣肘。

第一、水至清則無魚

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如果大江大河的水十分清澈,甚至達到了清澈見底的地步,那麼水中的魚蝦和其他生物,就根本沒有可以躲避的地方了。

在這種前提下,就很容易被天敵或人類發現,一旦被攻擊或捕捉就會死路一條。

相信大家都會認為水清澈見底,不僅是大自然中的一種美景,而且也預示著環境特別優雅。但是這對於魚兒來說,卻並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因為只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水,才可以讓它們有容身之地。否則一眼便被人看穿,就會處於危險的境地。

第二、人至察則無徒

事實上下半句,才道出了古人想要表達的真正意圖。自古以來剛正不阿、公正嚴明的清官,都會讓老百姓世代傳頌,有的人甚至還被立祠供奉。

比如,大家熟知的包拯、海瑞、于謙等人,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過於嚴苛反而會讓自己被人孤立。

明朝嘉靖朝清官海瑞,素有“海青天”之美名。他為了能夠使積貧積弱的大明王朝,重現恢復元氣不惜得罪權貴,甚至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

貪官汙吏們對他可謂又恨又怕,但苦於抓不到他的把柄,無法暗中去陷害他,所以只能表面給他唱讚歌。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看到嘉靖帝,過於迷戀求仙問道之術,於是便直言不諱地指出了他的荒唐行徑。

他在《治安疏》中寫道:“嘉靖嘉靖,乃家家淨也”,如此大不敬的言語,不禁讓人為啥捏了一把冷汗,但海瑞早已抱定了“抬棺上疏”的決心。

實際上海瑞的訴求是好的,因為他企圖讓嘉靖帝迷途知返。可讓人想不到的是嘉靖帝看到奏疏後,非但沒有殺他,而且透過“天命裁決”,設法赦免了海瑞的罪責。

可想而知這就是嘉靖帝的高明之處,正所謂忠臣讓海瑞去做,而他則背上了“昏君”罵名。

實際上嘉靖帝早都已經意識到了,他每天求仙問道不理朝政實屬不該。所以才沒有真正想殺海瑞的念頭,而事後海瑞感慨道:“求仁不能,取義不得,遺罵名於君父,博直名於己身,皇上不讓我死,哪裡還談得上代聖人立言?”

後來明朝文官皆效仿海瑞“抬棺上疏”,很多人甚至在朝會上直接頂撞皇帝,但由於明朝皇帝有“不殺言官”的傳統,所以很多自詡為“清流”的文官,為了博得個“敢諫”的名聲視忤逆君父為樂事,這將明朝拉入了派系林立的黨爭之禍。

回過頭來再看一遍“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實際上就是在警告世人,任何事情都不要做得太絕,否則就一定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為人處事一定要有個度,哪怕再好的東西過頭了,那麼就可能變成壞事。

結 語

正所謂“否極泰來”、“樂極生悲”,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無論是哪一面率性打破的平衡,都會導致不可預想的後果。

《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只有不走極端才能不偏不廢,不然就很容易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就像文中主題所描述的一樣,水千萬不能太清,因為渾濁一點,才能讓人有迴轉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