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佛堂古鎮,兩千米長街見證久遠商埠文化

浙江金華,義烏,佛堂古鎮。

深藏於國際小商品市場名揚世界的背後,這個儲存較為完好的古鎮佛堂,用時光和建築,深深記錄了這片水土自古以來的繁華商業痕跡。

佛堂古鎮藏於義烏市南部,已有200多年曆史,最早出現鎮名可追到清乾隆年間。民國時期佛堂鎮商業經濟繁榮,稱為“浙東四大重鎮”之一,為浙江四大古鎮之一。發達的商埠經濟,營造了古鎮佛堂極其深厚的商業文化歷史底蘊。

古佛堂歷史悠久,滔滔義烏江穿域而過。佛堂因佛緣而名,相傳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印度天竺僧達摩來東方傳教,雲遊義烏雙林寺時,恰逢江水漫溢,洪水氾濫。為救被洪水圍困百姓,遂投磬江中,得以普渡眾生。後人為紀念達摩,於投磬處建“渡磬寺”,寺內楹聯有“佛堂市興永千秋”句,遂名此地為佛堂,千百年來沿用至今。另有“佛光透彩傳萬代,堂燭生輝照八方”楹聯。

據(嘉慶)《義烏縣誌》卷2第61頁記載:“萬善橋(義烏)縣南三十公里佛堂鎮。乾隆庚辰(乾隆25年,公元1760年)王以琳、吳周士等倡建浮樑。”知縣楊春暢在乾隆28年7月記述:“距縣(義烏)之南三十里有佛堂市鎮,其地四方輻輳,服賈牽牛,交通鄰邑。”從知縣這篇記中足以證實在240年前佛堂已稱為“鎮”,且是個相當興盛的市鎮了。

老街是古時佛堂的商業中心,商業主街,也叫直街。長2000多米,從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與由北向南的義烏江水流形成逆向稱呼。江上游為下街,江下游為上街,內含“招財進寶、肥水不外流”的寓義,街道佈局名稱為:“鎮裡直街南北向,上中下街分三段,東街西街各一旁;新碼頭、鹽埠頭、浮橋頭、市基口,四條橫街朝江走;新市基、老市基,一南一北在兩端。”

佛堂老街基本上儲存著古代市井的風貌。無論主街、副街、橫街或市基邊的店面屋,均是二層樓木結構,都是清、民國初期的古建築。

散步在街道,兩旁木雕畫廊,鱗次櫛比,巷弄窄而彎曲,塊塊相連的青石板鑲嵌在鵝卵石鋪就的石子拼花街面上。今日的佛堂老街,仍然店鋪林立,生意興隆,延續著佛堂老街的鼎盛商風。

萬善橋是佛堂古鎮必遊之處。古代詩人讚美佛堂萬善橋:橋浮佛鎮貫長空,兩岸雲衢路自通。一帶松舟橫水面,千尋鐵索鎖江中。修建於清乾隆初年的萬善橋,是一座浮橋,橫臥義烏江上,行人如梭。浮橋建成後,浮橋頭也成了碼頭。後來又相繼建了“狗市碼頭”、“豬市碼頭”等10多個碼頭。這些碼頭造型各異,分工明確。據《義烏地理志》記載,經常停泊在江面上的船隻最多時達500艘以上。浮橋和碼頭都見證了古鎮最繁華的年代,一艘艘貨船在浮橋碼頭進出,運進的是食鹽、木材、布匹……運出的是紅糖、火腿、南棗、大米……在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崛起之前,這得天獨厚的水路成全了古鎮的商業繁榮,浮橋和碼頭見證著佛堂古鎮古商業文明。

佛堂有大批清末和民國初期的建築,其中培德堂、吳茂記、留軒小學、毛家大院、植槐堂、潘園、懋德堂等儲存較好。它們白牆黑瓦,莊重典雅,結構獨特,與佛堂老街一脈相承。這些建築上精湛的石雕、磚雕、木雕和精美的壁畫,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融“建築、繪畫、雕刻”於一體的特點。

而古鎮之旁,還有著佛堂古民居苑,也值得一遊。當地政府收集了婺州古民宅,遷移此處,散步其中,隨處可見那些久遠的古韻。

佛堂古鎮的雙林寺,在中國佛教史、中國傳統文化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始建於南梁朝普通元年(520年),由傅大士建立、梁武帝敕建,有陳、隋兩代帝王及大臣數百人為雙林寺護持,文、煬兩帝作書宣敕慰問,更因雙林始祖傅大士儒釋道三家圓弘,歷代高僧輩出,文化傳播日本、韓國、越南等鄰邦而使其聲名大震。位於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羅漢堂,因經歷15個朝代,15個世紀,尤其因達摩勘基,梁武帝敕建,傳大士開創,聞名遐邇。

此外,若有機會旅行至此,古鎮旁的景瀾雙林精品民宿,值得推薦,數百年老宅改造而來的精品度假酒店,入住的時光可以更好感受當地風韻。

古村記整合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