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你為什麼總是說錯話,做錯事看曾國藩怎麼說

序言

曾國藩一生很欣賞品德高尚的人,他認為一個人要想樹立端正的品行,就必須要下一番苦功夫。要能真正的拷問自己的靈魂,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這樣才能有力的鞭策自己進步,實現精神上的勝利。因此,曾國藩對品德的培養很有獨到的見解。

第一:少說話,不亂說話。

曾國藩的這個經驗,來源於其自身所犯的錯誤。有一天,曾國藩的一個朋友竇蘭全來找他切磋學業,當時曾國藩沒有深刻領會好友的意思,談話期間“語氣驕傲,長篇大論”,最後雙方不歡而散。有一次,曾國藩外出參加岱雲家母壽宴,本身喜慶的事情,但是他在喜宴上出言不慎,讓其他客人十分尷尬,最後害得曾國藩落荒而逃。由於曾國藩年輕氣盛,好多言,說話無所顧忌,在不經意間傷害了朋友、同僚之間的感情。

第二:多圓滑,不走極端。

如何圓滑處世,特別是面對與之間關係一般的人,這裡面有好大的學問。1843年,湖廣籍的舉人同學舉行聚會,當時曾國藩作為東道主招待同學。在聚會上,按理說,曾國藩應該熱情陪客,但是他因個人原因,待客“意不屬,全無肅靜之意”,最後聚會效果不理想。事後,曾國藩反思了自己的“怠慢”行為,甚為自責。

在自責的同時,曾國藩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開始有意疏遠朋友們,認為保持距離,更能增加敬意。可是這樣的行為,讓曾國藩陷入了左右不是的境地,給人“不合群”的感覺。吳竹如開導他說“交友之道,不能全憑喜好投緣,更要注重人為因素”。說白了,就是要曾國藩有意識的主動培養處事之道。此後,曾國藩在待人處事方面技術日益成熟,其中,給人留面子成為了交友的重要準則。

第三:不發怒,穩重處事。

曾國藩晚年個人修養達到了榮辱不驚的地步,可他早年卻也是一個暴脾氣。有一次,有兩個同學來看望他,吃完飯後,有個傭人做事不力,曾國藩就當場大發脾氣,大聲謾罵,完全不顧同學在場勸阻。這類事情發生過好多次,給外人留下了易暴躁、處世不穩重的不好印象。

第四:戒妒忌,去貪慾心。

曾國藩認為,人一生固然要有理想,有追求。但是追求超出了一定界限,就會陷入貪慾的深淵。他認為“人比必中虛,不著一物,而後能真實無妄。所謂欺人者,心中必別一物”。妒忌衝昏頭腦,貪念慾壑難填。因此,人要做成事,必須要戒妒忌之心,祛除貪慾之念。

小結

過當的情緒和無盡的慾望最能毀掉一個正常的人。曾國藩認為少言、圓滑、制怒、制欲才是成大事者的基本素養。在這一方面,曾國藩可謂高明,他一生學富五車,卻能“守口如瓶”,重行少言,常在不顯山不露水之間,將複雜的事情低調處理好,這或許人稱他城府深的原因。各位讀者,你們認為曾國藩說的對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如果覺得文章不錯,就分享給周圍人吧。轉發收藏,點贊關注@春秋觀察者,下期內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