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曾國藩外號曾剃頭 左宗棠外號左騾子 李鴻章外號是什麼!

晚清時期,有3個繞不過去的朝廷重臣: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他們危難之際顯身手,力挽狂瀾,為搖搖欲墜的清朝強行續命半個世紀,居功至偉。

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性格各異,時人也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和處事風格,給他們分別取了一個外號。曾國藩:曾剃頭

提到“曾剃頭”這個外號,許多人以為是因為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時殺敵太多而得名。實際上並非如此。

那是1853年(咸豐三年)的事情了。那一年,曾國藩奉旨與湖南巡撫張亮基一起辦理團練。曾國藩利用這個機會,在家鄉湖南拉起了一支由農民子弟構成的地方團練,稱為湘勇,這就是湘軍的前身。

當時,受太平軍的影響,湖南盜匪四起,治安環境相當惡劣。為了維護湖南本地治安,曾國藩在長沙設立審案局,負責管轄全省治安事務。於是,湖南境內所有被抓獲的盜匪嫌疑人都送到審案局來,聽候發落。

按照正常程式,審案局是要對這些盜匪嫌疑人進行審訊,根據掌握的證據進行判案。有罪的定罪,無罪的釋放。可是,曾國藩提來盜匪嫌疑人後,訊問從快,量刑從嚴:重的砍頭,次則杖斃,再次也要抽上幾百鞭。無罪釋放?那是沒有的事情。只要進了審案局,不死也得脫一層皮。

據統計,半年時間內,經過曾國藩大筆一揮、就地正法的盜匪嫌疑人就有200多人,平均每天超過一個人腦袋掉地。長沙人便給曾國藩取了“曾剃頭”的外號,形容其心狠手辣。

由於審訊過於草率,裡面不乏冤案。長沙知府蒼景恬就記載,一次曾國藩審訊一個案子,殺了4個人。然而,他們都是冤枉的。真正的兇犯卻被曾國藩放了,逃之夭夭。

當然,長沙人說曾國藩“心狠手辣”,一點都沒誇張。湘軍在攻克太平軍據守的城池後,往往大開殺戒,甚至濫殺無辜。曾國藩實有縱容之意。1863年,李鴻章在蘇州食言而肥,殺掉投降太平軍將士2萬多人。曾國藩聞訊,竟然在日記中讚賞李鴻章此舉:“李少荃(李鴻章字少荃)殺蘇州降王八人,殊為眼明手辣。”。左宗棠:左騾子

在晚清重臣中,左宗棠的性格最為剛烈。他才氣過人,也盛氣凌人。看不過去的人,張口就罵,絲毫不給對方留情面。

1858年,左宗棠還在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府做一名幕僚。左宗棠這個幕僚不同尋常,他可是要掌管湖南的軍事要務。省內文官武將見了他,都得行禮參拜。可偏偏有一個永州鎮總兵樊燮,認為自己是朝廷欽授的正二品武官,又是滿人兼湖廣總督官文的親戚,來見左宗棠時態度桀驁不馴,堅持不向左宗棠請安。

這下惹惱了左宗棠。左宗棠走上前去,踢了樊燮一下,罵道:“王八蛋,滾出去!”

這一罵,惹禍了。樊燮一狀告到京城,咸豐皇帝派人審理此案,放話說:“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准予就地正法。”幸好在湖北巡撫胡林翼、翰林院編修郭嵩燾、南書房行走潘祖蔭等人的極力周旋下,左宗棠才保住一條性命。

那麼,左宗棠“左騾子”的外號是怎麼來的呢?這裡也有一個故事。

1881年,左宗棠應召回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此間,還負責訓練禁軍。一次,醇親王奕譞邀請左宗棠觀看神機營出操。左宗棠很興奮,真的去了。

神機營是鴉片戰爭之後,清廷組建的一支裝備洋槍、洋炮的軍隊,維護紫禁城及三海的安全。到了後期,神機營和八旗軍一樣,訓練日漸鬆弛,紀律渙散,戰鬥力嚴重下滑。不過,由於這天看操的人是左宗棠,神機營不敢忽悠他,只好賣力地出操。

左宗棠是個實在人,他呆了一整天,認真看陣法、看火器、看校射,直到天黑才結束。營務處總理王詩正早已準備了銀子,悄悄問左宗棠是否犒賞官兵。左宗棠治軍很嚴,但也捨得犒賞,但他知道神機營是禁軍,除了皇帝誰也不敢犒賞,便推辭了。

神機營的官兵辛苦一整天,結果分文未獲,見左宗棠戴副極大的墨晶眼鏡,象騾子帶個眼罩,便罵道“左騾子”。“左騾子”的外號就不脛而走。?李鴻章:李大架子?

李鴻章的個子很高,保守估計在180釐米以上。這樣的身高,在普遍缺乏營養的清朝簡直就是鶴立雞群。所以,人們給他取了一個外號“李大架子”。

身材高大,自然有好處。

清朝國力虛弱落後,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不高。可李鴻章訪問外國期間,能夠憑藉自己高大的身材,讓人刮目相看。1896年,李鴻章參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後,順道訪問歐美。來到英國時,一個英國人這樣敘述他與李鴻章的相見:“我從議院出來時,突然與李鴻章打了個照面,他正被人領入聽取辯論。他像是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異鄉人。他的藍色長袍光彩奪目,步伐和舉止端莊,向他看到的每個人投以感激優雅的微笑。”

1892年,英國一位青年政治家寇松勳爵來到中國旅行。1894年,寇松出版了一本書籍《遠東問題:日本、朝鮮和中國》。書中,他記述了自己在天津直隸總督衙門會見李鴻章的場景。

寇松第一次近距離觀察了李鴻章,發覺李鴻章“有六英尺多高,身著灰色絲長袍,戴黑絲帽,很有威儀。”“唇上的大鬍子將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著中國式鬍鬚。頭髮是正在變白的深灰色。”

1896年,李鴻章在訪問歐美時,又見到了以外交副大臣身份陪同英國首相接待他的寇松。寇松將那本《遠東問題:日本、朝鮮和中國》送給李鴻章。

透過這些外國人的敘述,我們彷彿可以看到李鴻章的“大架子”一端,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加了不少分。

【參考資料:《清史稿》《慈禧全傳》《李鴻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