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洪水將至,不逃往高處,反抱住橋樑,這個讀書人因此名垂千古

信如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由於根深蒂固的儒家綱常倫理和嚴束的思想道德觀念,愛情故事並不如西方那般轟轟烈烈,男女之間的愛情也多以悲劇收尾,就比如我們熟悉的“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的千古愛情佳句後,是司馬相如功成名就後想納小妾。

《西廂記》的原作《鶯鶯傳》裡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並將一切過錯歸結到鶯鶯的美麗頭上,兩人最終各自婚嫁:梁山伯與祝英臺最終身死,只留下後世關於這對有情人化蝶成雙的美好祝願。

而我們今天就說一個廣為人知的愛情故事,它同時還是最早的愛情故事之一,“女子期而不至,尾生抱柱而死”的悲劇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個故事可以說是“魂斷藍橋”的中國版本。

而且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流傳至今,甚至後世的文人墨客也多作詩讚頌尾生守信的堅定信念和至死不悔的精神,詩仙李白曾道“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那大家知道這個愛情故事背後的事實真相嗎?

“尾生抱柱”的故事最早出自《莊子·盜蹠》一篇,《莊子》其實是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及其後學所著的一本道家學說著作,彙總了道家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方面的理論和學說。《莊子·盜拓》是一則寓言故事,其中的原句為“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簡單翻譯過來就是,一個叫尾生的古代書生與一女子相戀,他們相約於橋樑之下,但到了約定時間,戀人卻遲遲不至,尾生苦苦等候卻只等來了洪水,面對這可怖的洪水,尾生卻仍不願離去。

他在奔湧的洪水中抱住了橋樑,可在洪水無情沖刷之下,又哪是一介文弱書生環抱住橋樑就抵禦得了的呢,尾生最終被洪水淹死了。

這個故事雖然最早記載於書籍之中,但並不僅僅是一個杜撰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在古代也是一直被認可和引以傳頌,並且還能找到其他歷史憑證,就比如《史記》、《戰國策》、《淮南子》等著作,其中都有關於這個故事比較詳細的記述,尾生也通常以一個正面人物而存在。

這個故事所在的《莊子·盜蹠》一篇,其實是在批判儒家提倡的禮教道德規範約束,諷刺追名逐利的時代風氣,主張追隨自己的自然本性,順其自然。

在文章中,“盜蹠”是劫富濟貧的俠盜,孔子規勸這位大盜,盜蹠卻援引從古至今的大量案例反指孔子提倡的儒家學說的虛偽不可取之處。

全篇實際褒揚了這位反抗階級統治的俠義鬥士,而尾生作為儒家推崇的守信君子的典範,在這個故事裡卻是一個重視名利的求死之徒。

而在後世的流傳中,盜蹠成了一個橫行天下、犯下累累惡行的殘暴之徒,通常以一個十惡不赦的大盜形象出現,而尾生卻成了世人口中交相稱讚的守信典範,更是一個苦候愛人的悲情才子形象。

除了故事作者的原本意思被扭曲外,再反觀這個故事,有人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尾生抱柱並非為了信守與愛人的約定,而是洪水突然而至,絲毫不給人反應和逃跑的餘地,尾生只得就近在約定之地抱住了橋樑,怕被滔天洪水沖泡,但顯然失敗了,他最終被洪水淹死了。這種說法顯然更加現實,考慮到了地點和事件因素再加以合理想象。

還有人說,其實是女子想要和尾生一起私奔,但卻被父母發現因此被軟禁在家而失約於尾生,等到她到達了約定之地時,才得知愛人因為自己的緣故失去了年輕的性命,悲痛和羞慚的複雜情緒最終使女子也跳下了河,決心隨戀人一同離去。這種說法可以說是世人喜聞樂見的關於關於男女主人公愛情的拓展版本了。

但觀其男主人公尾生,如果真的是為了戀人而留守橋下,洪水至卻不離開的做法真的可取嗎?尾生以其信守承諾、雖死無悔,最終得以青史留名。而最終被留下的女子,因為這樣流傳度極廣的事蹟,豈不是要因為自己的失約之故受到世人的苛責呢。

如果這名女子是因為一些不得已的其他原因而正常遲到了,而等到她趕赴約定之地看到的不是滿眼愛意的愛人,而是愛人冰冷的屍體,就更是無妄之災了。尾生沒有考慮到愛人,迂腐地抱柱執守,最終得到了流傳千古的美譽,而女子卻只能在眾口鑠金之中掉下萬丈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