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天小年兒

文 | 範雪

小年兒,在我的家鄉高密,通常被視為“過年”的開端。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開始祭灶、吃灶糖、包水餃,所以有的地方又叫它“謝灶節”、“灶王節”。

“祭灶”在高密是一項很神聖的習俗。我曾經描述過我從小到大印象中的“祭灶”: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把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下邊往往畫上“張仙送子”,還有一左一右兩個騎著麒麟的童子。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大人們會供放糖果、水果、清水、糖瓜。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手工熬製成的一種粘性很大的糖,據說“糖瓜”就是為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然後將灶王爺像焚燒,謂之“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而對我們這些孩子來說,每當賣糖瓜的老爺爺的“梆子聲”在村頭響起的時候,便是孩子們這幾天之中最是成群結隊、歡欣鼓舞的時候,祭灶完之後的糖果和糖瓜,從擺上的那一刻起便被心心念念著,巴巴著等到撤下來的時候每個人能分上幾塊,那真真是甜到心底裡的味道啊。

現在,像“糖瓜”這種民間手藝、歷史傳承是越來越少了,村頭賣糖瓜的梆子聲也已消失了二十多年,現在好多人家也開始慢慢在用各種各樣的“蜜餞”來代替“糖瓜”,偶然遇到,也成了只有我們這些60、70、80後的大人們才會在記憶裡品嚐的“稀罕”。現在的孩子們估計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吃過,能夠盼望著“糖瓜”這一他們祖輩父輩們曾經最心心念唸的“小年”“禮物”了。

隱約記得在五年前的一天,和當時還只是“男朋友”的先生在“小康河”——高密人氣最旺的小吃步行街上逛街,曾幸運地遇到一位騎著三輪車賣“糖瓜”的大爺。聽著記憶裡一直不曾忘卻的、熟悉地快要忍不住流出淚來的梆子聲,看著那多年不曾再見過的小秤桿子、小秤砣,我都差點抑制不住心裡的激動。當跑過去的時候,旁邊早已圍了一圈和我年紀相仿的人或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們,大家你一份我一份很快就把它“搶”光了。一位大媽還激動地和我說:“他家的“糖瓜”在高密城賣了好幾十年了,是熟悉的味道。現在老頭年紀大了,買他的“糖瓜”那得碰運氣了。”

其實現在生活水平好了,“糖瓜”也不像以前那樣特別而有吸引力,可是對我們這些依然記著它的人來說,它早已不單單是屬於“小年”的“專屬記憶”,更是一份屬於我們自己那段曾經一路走來的人生“情懷”。

小年的晚上“祭灶”之後,全家還會聚在一起吃水餃。“水餃”在我家鄉當地,是一個逢年過節“儀式”般必不可少的存在。大年晚上我們也是要吃水餃的,只不過從除夕晚上一直到初二送年吃的都是素餡兒餃子,而小年的水餃則是肉餡兒的。

婆婆包的水餃味道在我們大家庭裡算是堪稱“一絕”,水餃裡的那份心意更是讓我這做兒媳的感動不已。我向來是不大喜歡吃肉餡水餃的,卻對孃家那裡的素餡水餃一直念念不忘,婆婆第一次學做豆腐、粉條、菠菜水餃便是為了我。自從無意間和婆婆說起在外面吃的蝦仁水餃味道很是不錯之後,每次吃水餃婆婆便都要買新鮮大蝦,親手一個一個給我剝蝦、挑蝦線、拌蝦仁雞蛋餡兒。所以,每年“小年”晚上的水餃便常有兩種餡上桌:一種豬肉白菜餡,一種便是蝦仁雞蛋餡。

看著面前熱氣騰騰的、胖乎乎、圓滾滾、撅著“胖屁股”的水餃,我的心裡總是暖暖地冒著幸福的泡泡。小年,真好啊!有你們,真好呀!

作者簡介:範雪,女,2010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後一直在山東高密農村商業銀行工作。愛好讀書、寫作,喜歡用文字來記錄生活中的點滴感動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